吸收作用(附教學反思)
2.在這堂課中教師是“組織者”、“顧問”、“引路人”,她給予了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機會,為學生的獨立探究提供了線索;學生則是探究的主體,他們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征和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愿望。整堂課的氣氛十分融洽,學生和教師始終都是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合作、交流和互動的。這生動地體現了新課程背景下師生平等的教、學關系。
3.多媒體的應用真正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如: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以“小孩拔河”的動畫,生動、形象地幫助學生在愉悅、輕松、詼諧的氛圍中理解和掌握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而影片《焦裕祿》片段的播放,則把學生帶入與該課知識相關的特定歷史背景中,不僅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遷移到實際情境(鹽堿地不宜種莊稼)中,而且使學生看到一個為改變環境(改良土壤、治風、治沙)、造福人民而鞠躬盡瘁的人民公仆形象,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焦裕祿精神”的教育,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中有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4.通過教師親身參與學生的探究實驗,發現了許多平時教學中沒有發現的問題。如:“幻想組”的探究實驗所暴露出的教師從未想到、也難于解釋的實驗現象,不僅引發了師生進一步合作探究的活動,而且引發該校生物教研組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利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更合理、更嚴密的探究實驗得出結論,從而科學地解釋了實驗中難以解釋的問題。這不僅體現了教、學互動和教研相長的關系,而且使師生雙方都受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的教育。
5.該課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組織和處理,如:將第二課時“觀察土壤浸出液培養的幼苗”的演示實驗調到第一課的開始,既作為情境導入,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也為教材一開始就出現的“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無機鹽”的敘述做了直觀的解釋,并且通過學生的動手實驗讓他們看到土壤浸出液中確實存在著無機鹽,為后面知識的學習作好鋪墊。又如:針對教材中“根尖的結構”知識編排在該課內容之后,不利于學生認識根毛和根毛細胞的實際。通過結合“觀察根毛”的活動,播放“根尖顯微結構”的視頻材料,較好地解決了這一教學矛盾,也為以后“根尖結構”知識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經過上述教學處理,使該課結構更為合理,教學過程更為流暢。
6.從教學效果看,該課較好地完成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目標。但是,如果能更多地結合生產、生活實際和教材知識,引導學生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類似的生物學現象(如:用肥過多、澆水過多、過頻引起的作物萎蔫現象)進行分析和探究,將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應用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