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和孩子》《蟋蟀在時報廣場》學習要點
2. 結構:全文有22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孩子們在巨人的花園里快樂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巨人回來禁止孩子們來玩,花園里只剩下了冬天。
第三部分(11—22):孩子們給花園帶來了春天,給巨人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在這三部分里,二、三部分是課文的重點。
3. 內容:第一部分里作者用簡練的文字,描述了巨人的花園的可愛和孩子們的快樂。綠茸茸的青草、粉撲撲的花朵、累累的果實、鳥兒歡唱、孩子嬉戲。第二和第三部分作者詳細形象的寫出了巨人由于自私而代來的嚴重后果以及巨人的變化。第二部分主要寫巨人的自私:①巨人一見到孩子們在他的花園里玩耍,就是“吼叫”嚇跑了孩子們——可見自私;②筑起高高的圍墻、掛出告示牌“閑人莫入,違者重罰”——可見自私;③孩子們徘徊在圍墻外,談論著花園內的景色,感嘆著“在里面我們多快樂”——反襯出巨人的自私。又寫了巨人自私的后果:一年四季只剩下了冬天,而沒有了春、夏、秋天。作者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的寫出了雪、霜、北風和冰雹在花園里肆虐。第三部分寫巨人盼望春天(第11段從聽覺、嗅覺兩個角度、正反兩個方面寫春天來到了花園),孩子們偷偷地(爬過墻上的小洞)來到花園,春天來了:樹開花、鳥舞唱,孩子是春天的使者,巨人羞愧了,轉變了,他砍掉告示牌,和孩子們一起玩耍,巨人把小男孩抱上了樹,孩子吻了巨人,他徹底醒悟了:我有好多美麗的鮮花,但孩子們才是最美的花朵。
巨人不在→孩子玩耍→春駐花園↘
巨人自私→不許玩耍→冬駐花園 愛心使人歡樂 自私使己痛苦
巨人醒悟→與孩共玩→春回花園↗
3. 主題:這篇童話通過寫巨人的花園由終年寒冬終于回到春天的過程,告訴我們:愛心能給世界和自己帶來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和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
4. 特點:①情節集中,中心明確。②語言生動準確。③用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主題。④運用比喻、餿說刃藪欠椒櫳淳拔鎩?/span>
《蟋蟀在時報廣場》
1. 解題:1960年美國兒童文學作家寫的這篇堪稱當代童話典范的作品,題目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蟋蟀)和故事發生的地點(美國時報廣場)。這篇童話運用了象征手法,把作品中的形象賦予一定的象征意義,代表了社會上一定的人物,借以反映美國現代都市下層人民和流浪漢的生活狀況。
2. 結構:全文有21 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5):寫蟋蟀切思特從鄉下流浪到了城里,住到馬里奧家里與老鼠塔克為鄰。
第二部分(6—11):寫切思特因在睡夢里咬壞了兩美元紙幣而受到禁閉,小主人馬里奧、鄰居塔克、朋友哈里竭力幫助,使他終于獲得自由。
第三部分(12—19):寫在塔克的指點、經音樂教師斯梅德利的發現和宣傳,蟋蟀切思特憑自己的真情和天才,一夜成名,成了紐約最著名的音樂家。
第四部分(20—21):寫蟋蟀留戀自由自在的的鄉下生活,在馬里奧的勸說下,在時報廣場舉行了告別演奏,離開紐約。
3. 內容:一只鄉下的蟋蟀流浪到了城市紐約,落戶在一個*賣報為生的城市貧民馬里奧家的書報攤,與老鼠塔克為鄰,又與貓兒哈里為友,因為咬壞了馬里奧家僅有的兩美元紙幣,馬里奧的媽媽很生氣,打算趕走他,馬里奧求情留下了他,但還是被關了禁閉。馬里奧、塔克、哈里共同幫助他:塔克拿出了拼命攢下的準備安渡晚年的積蓄,幫助他獲得了自由。在小小的慶祝宴會上,意外的引出了一場火災,蟋蟀被馬里奧媽媽誤會為縱火犯,堅決趕他走,他憂愁的唱起歌來,一曲《重歸蘇蓮托》勾起馬里奧回憶,聲情并茂的歌聲使媽媽如醉如癡,相信蟋蟀切思特不是縱火犯,原諒了他。老鼠建議他去時報廣場去演奏,自告奮勇地指導他,又有一個音樂教師慧眼識英才,發現了切思特這個“千里馬”,信刊《紐約時報》,很快蟋蟀和馬里奧家的報攤就家喻戶曉了,蟋蟀一舉成名,馬里奧家的生意也興隆起來。然而蟋蟀切思特并不快樂,一片黃葉落在他身邊,這是頑皮的風給他送來秋天的名片,他懷念家鄉,馬里奧決定讓他回去,于是第二天傍晚,蟋蟀切思特在時報廣場舉行最后一次的演奏,向紐約的聽眾告別,向馬里奧全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