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課堂實錄
師:好。同學們,我們看看:當教堂的鐘聲敲十二下,祈禱的鐘聲響了,為什么我們的韓麥爾先生這時候的臉色慘白呢?──領會一下看,為什么慘白呢?[邊講邊板書:慘白]這說明了什么?想過沒有?[學生舉手]說。
生(33):因為這堂課就要結束了,再也不能在自己的國土──阿爾薩斯來教法語課了。
師:對了。因為這最后一課就要結束了!韓麥爾先生不能在自己的國土阿爾薩斯的土地上來教法語課了!所以他臉色慘白!“我──我──”剛剛[指(生33)念得好。老師的聲音哽住了![邊講邊板書:哽住]說不下去了!我們想想看:他要講點什么話,又講不出來。真是千言萬語,無從說起!
今天,我們就要把“我“字下面的意思寫下去。韓麥爾先生將要講什么話,而作者就用“我──我──”沒有聲音了,而是透過它講出了千言萬語。但是老師轉身朝著黑板,有沒有寫下書面語言啊?現在我們齊聲讀這個感嘆句。預備──讀。
[師、生齊讀:“法蘭西萬歲!”]
師:而且寫的時候,同學們看看,韓麥爾先生他是怎樣在寫的?
生(集體):“使出全身的力量”。
師:對。把它劃下來。(邊講邊板書:使出全身的力量)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法蘭西萬歲!”你看:“我──我──”,它的內容多么豐富啊!
想想看,話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是我們可以設想:韓麥爾先生從哪幾個方面已經告訴我們同學啦?──老師對自己的國土怎么樣?對侵略者又怎么樣?(學生舉手)說。
生(34):他對自己的國土充滿了愛,對侵略和敵人充滿了恨。
師:嗯。愛──和恨。(學生舉手)說。
生(35):韓麥爾先生他對自己的國土非常熱愛,對侵略者非常痛恨。
師:嗯。他變成雙音詞了。好的。對自己的國土非常熱愛,對敵人非常痛恨。
韓麥爾先生的心情是沉重的,但是他寫的“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大字,表示了對國土又充滿著什么呢?
生(集體):信心。
師:嗯。希望,信心。所以,我們可以講“我──我──”這時的無聲勝于有聲了,就把這三方面的內容寫進去了:第一,對國土的愛;第二,對敵人的恨;第三,對祖國充滿著信心,充滿著希望。對不對?
因此,韓麥爾先生這個人物的形象,是個什么形象?
生(有的):愛國的。
師:哦,愛國的──愛國的形象。對。愛國的知識分子。(邊講邊板書:愛國的知識分子)
同學們,這是一篇非常有感染力的文章,是文學史上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但是,這篇文章也有它的局限性。老師教育同學熱愛自己祖國的語言,是對的。可的打敗侵略者、推翻敵人的反動統治,只靠語言──只靠牢記祖國的語言行不行啊?不行的。靠什么呢?
生(有的):靠武力。
師:對啊!靠武力。──要靠暴力革命,靠武裝斗爭。這是都德的局限性。作者的局限性,反映在他寫的人物中,也必然有局限性。
都德寫小弗郎士兵,寫得多好啊!原來他做過小學里的老師,做過小學的輔導員,所以對孩子的心理,他能夠描寫得這樣細致。另外呃,他的確也是個愛國者。在普法戰爭中,為了反對侵略者,他參加了游擊隊,也入了伍。因此,他對敵人是那么的恨,對祖國那么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