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學案
指導學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歸納:第二幅浮雕的寫法與第一幅相比稍有變化,三句話從三個方面進行介紹: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義;接著闡述歷史意義:“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嚴重地動搖了清朝封建統治的基礎”;然后形象地再現畫面:“大刀、梭鏢、鋤頭、火把”是農民起義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兒女“沖下來”,旌旗“迎風飄揚”顯示了起義隊伍人數眾多勢不可當。
借鑒上述方法自讀課文,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紹浮雕時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時間),再現畫面,揭示畫面表現的意義。填好表格后學生交流。(答案見投影或由學生畫出來)
教師抽查完成情況,然后指名口頭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愛國運動”的畫面。教師適當點撥、啟發。
教師小結:作者介紹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從畫面開始(如“銷毀鴉片煙”、“武昌起義”、“抗日敵后游擊戰”);有的從革命斗爭的歷史意義談起(如“金田起義”、五四愛國運動”)有的從歷史歷史事件的經過介紹談起(如“五卅運動”、“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變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紹時作者正確選用了“碑身東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詞,交代清觀察部位,在介紹的順序上巧妙地把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結合起來。
三、作業
1、熟讀課文,課后向學生介紹10幅浮雕的內容。
2、課外閱讀《從林則徐到孫中山》、《可愛的中國》、《南昌起義》等中國現代史叢書,了解有關知識。
四、延伸拓展
①給學生一個熟悉的建筑,進行寫作練習,注意行文順序、以及運用準確而富于變化的語言。如介紹我們的校容校貌應用何種順序。
②課文練習:
1.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瞻仰( ) 旌旗( ) 天塹( ) 挑xìn( ) 上sù( )
2.寫出下列詞語的同義詞。
矗立( ) 崇敬( )
踐踏( ) 峻峭( )
3.給下列加點詞語選擇正確的解釋。
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
a、接近 b、流傳 c、掛下 d、低下
⑵我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這座巍峨、雄偉、莊嚴的紀念碑。( )
a、懷著崇敬的心情觀看 b、認真仔細地觀看
c、從近往遠觀看 d、從低往高觀看
4.下列句子的表達方式有一句與其他三句不同,這一句是( )
a、我從東長安街向天安門廣場走去,未進入廣場就望見紀念碑。
b、浮雕上,號兵吹起沖鋒號;指揮員右手高舉,連連向高空發射信號彈……
c、我踏著花崗石鋪成的臺階,到了第二層平臺。
d、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幾個大字和碑文。
5.對本文說明順序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
a、由遠及近,由外圍到中央的空間順序
b、由上到下,從東到北的方位順序
c、由近代到現代的時間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