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教案
3.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四、課文理解
1.《夸父逐日》選自: ,《共工怒觸不周山》選自 ,
它們都是 (體裁)。(6分)
2.《夸父逐日》從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與神奇性?(原文回答)(6分)
3.怎樣理解“棄其杖,化為鄧林。”(4分)
4.從《夸父逐日》要表達古代人民怎樣的愿望與精神?(4分)
5.夸父是怎樣一個人物?(2分)
6.“怒而觸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現了共工怎樣的性格特點?
7.如何理解《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結尾的兩句話?
8.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9.對共工與顓頊為帝而“爭”,你是怎么看的?
五、課外積累
(一)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盤盂:古代盛物之器,圓者為盤,方者為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二)精衛填海
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反,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1.翻譯下面加色字詞。(每個2分)
①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 )②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 )( )
③我以日初出遠( )④及日中( )⑤日初出滄滄涼涼( )
⑥及其日中如探湯( )( )⑦孰為汝多知乎( )( )( )
⑻北二百里( )⑼曰發鳩之山( )⑽其狀如烏( )
⑾其鳴自詨( )⑿溺而不反( )⒀故為精衛( )⒁以堙于東海( )
2.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一句)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③孰為汝多知乎?
④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