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揚起自信的風帆
組織討論:從這個小品中你懂得了什么?
第二框題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自信與自負、自卑的區別,引導學生認識自負和自卑必然導致失敗。
2.讓學生認識自信為什么有助于成功,了解自信的三種心理品質。
教材分析
1、重點:讓學生準確理解自信、自負、自卑三者的含義和區別所在。
2、難點:如何矯正自負者和自卑者的心理。
導入新框題教學:
自信心是推動人們不斷上進的動力。自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大詩人李白有詩云: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伽利略在火刑架上面對著熊熊燃燒的大火,亦然對自己的觀點篤信不疑:這個世界最終會了解我的。20世紀20年代末期,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許多人提出了“紅旗還能打多久”的疑問,可是毛澤東沒有低頭,他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兩年之后,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經過十幾年的斗爭,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他們之所以成功,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信。鄧亞萍說:我自信,我成功。憑著這種精神,她在世界大賽中屢克強敵,即使在比分落后時也能鎮定自若,信心百倍,反敗為勝。
與此相反,自負與自卑卻常常是人們前進道路上的阻礙。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探究這自負、自卑和自信三者與成功的關系。
一、“一對孿生子”共有的心態
故事啟發
同學們,古今中外的無數事實說明,許多失敗都與自負或自卑有關。
1)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江山未坐定便大封諸候,頗有秦始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氣概,忽視漢王劉邦的力量,終為其擊敗,最后從垓下突圍到烏江,自刎江邊。
2)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拿破侖•波拿巴:據說他在一次過阿爾卑斯山時說“我比阿爾卑斯山還要高,”傲氣十足何等英偉!的確,他帥兵一度降服大半個歐洲,使法國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的發展,但他的自負使之對外侵略擴張的欲望日益強烈,終于發動了以爭霸,掠奪和奴役別國為目的的侵略戰爭,正是這分自負使他有了最后滑鐵盧戰役的失敗,被流放而死在了圣赫勒拿島。他曾經擁有許多最終卻失去了一切。
3)《三國演義》中“失街亭”的馬謖是諸葛亮手下的一員大將,從小熟讀兵書,平時講起兵法來頭頭是道。當諸葛亮派他去守街亭時,他很不以為然,認為是大材小用了,自負地說:“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結果他拒絕了副將王平的正確建議,導致街亭失守,不但使手下兵將損失慘重,而且破壞了諸葛亮進軍中原的大計,他本人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以古為鏡,我們從“失街亭”等上述故事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訓?
有人說: “自負,就像一個泥潭一樣,陷進去了就難以自拔!钡拇_,自負者是很“戀舊”的,他經常沉緬于往日極少的勝利之中,故而不聽他人的意見,最終因為自負成為了自己人生的絆腳石。
4)美國總統尼克松失敗于自卑:
美國總統尼克松是我們極為熟悉的一個偉人,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大人物,卻因為缺乏自信,過于自卑而毀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1972年尼克松競選連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間政績斐然,所以大多數政治評論家都紛紛預測尼克松將以絕對的優勢獲得勝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卻很不自信,他走不出過去幾次失敗的陰影,極度擔心再次出現失敗。在這種意識的驅使下,他鬼使神差的干出了讓他終身后悔的蠢事:他只是自己的手下潛入競爭對手總部的水門飯店,在對手的辦公室里安裝了竊聽器。事發之后,他又連連阻止調查,推卸責任,在選舉勝利后的不久便被迫辭職。本來穩操勝算的尼克松,卻因為自卑、缺乏自信而導致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