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多彩
人生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歷史時代的產物,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觀。人生觀就基本內容而言,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3個部分。人生目的即人為什么要活著,活著追求什么的問題;人生態度即怎樣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人生的道路應該怎么樣走,它是在追求人生目的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人生課題的態度。人生價值即怎樣的生活才算有意義,主要指對人生目的、態度和行為的評價,是一個客現后果的衡量問題。
人生價值觀——人生價值觀是指個體對某種事物或活動的有用性、重要性的判斷,是“個體對自然、社會、人生問題的帶有根本性的總觀點。價值觀一旦形成,便成為個人衡量或評價事物的標準,決定了個體對待某一特定事物的基本態度(如贊同或否定,接納或拒絕等),而這種態度又推動個體采取某種行動。一個人總是努力地保持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個體的價值觀又受到其行為反饋的影響,根據行為的結果來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因此,個人的價值觀決定著行為,而行為又反過來作用于價值觀。
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取決于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個體對自我的認識;二是個體對社會的認識。這兩大因素相互影響,共同決定著人的價值觀。個體對自我的認識,在這里主要指個體對自身需要、對自我與社會關系的認識;個體對社會的認識,則是指個體對社會道德規范和對社會價值觀的認識和看法。價值觀實質上是一個人對事物是否滿足其需要的認識,因而,對自己的需要能否清楚地意識到,以及對自己的需要是否能夠得到滿足的認識就決定了個體價值觀的主要方向。從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這一角度來說,如果認為自我對社會是有意義的,那么個體就會產生自我效能感,肯定自我的價值;如果認為社會對自我的發展有作用,個體就能肯定社會的價值,從而樹立起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因而,個體對自我與社會關系的認識決定了價值觀的情感特征。個體對社會道德規范認識和對社會價值觀的認同感制約著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人總是通過對社會道德規范的認識來調節自己的價值觀念。
理想——理想是對符合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奮斗目標的向往與追求。
理想是對未來的設想,它與個人愿望相聯系,是所向往的人或物的主觀形象。如少年想要成為一名宇航員,想當一名科學家,或把某一英雄形象作為自己的理想,如一位師范生畢業后,想要在自己的教育崗位上做好教育和教學工作,為祖國四個現代化培養出數量多質量高的建設人才。這種內心的圖景是一種對未來的渴望,這就是他的理想。
理想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現實中的某些對象和現象符合個人的需要,與個人的世界現相一致,這些現實的因素就會以個人的理想形式表現出來。但理想不是現實的直接反映,它總是對現事物的重新加工,舍棄其中某些成分,又對某些因素給予強調而形成的主觀形象。
理想的共同目標以客觀現實為依據,順應潮流,合乎規律。它既有鮮明具體的想象內容,又懷有濃厚、肯定而持久的情感體驗,并立意為之奮斗,因此,人的理想總是可以實現的。應該把理想和空想分開。空想不以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為依據,脫離實際,不愿付出辛勤勞動,把希望寄托在偶發的事件上,因此是不能實現的。它是一種消極的想象,對人的精神起瓦解作用,可以使人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