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白菜——三位數連減混合運算教學案例
背景:
在一年級下冊“乘船”一課,學過百以內數的連減計算。當時學生體驗到從一個數依次減去兩個減數所得的差與從這個數減去那兩個減數之和所得的差是一致的。可是當時還沒學過小括號,所以還不能用一個綜合算式表示從一個數減去兩個數之和的運算。教材注意結合實際情境,使學生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用連減計算的實際問題。
本課節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連減混合運算的方法,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以及連減兩步應用題的結構及數量關系。教學難點是敘述兩種解法的解題思路。
我的設想:
教學論專家楊啟亮教授說過:“教材不是供傳授的經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記憶的知識倉庫,而是供教學使用的材料。面對新課程標準,教師和學生不是“材料員”而是“建筑師”,他們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學智慧創生的主體。”這段精辟的論述,指明了教學中師生對教材開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現行實驗教材盡管在編寫上有了很大的改進,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以及教育理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實驗教材仍可能存在有待完善之處。
比如“連減問題”在生活中有很多題材,教材采用“運白菜”這一題材創設情境,我認為是合適的。學生在一年級下期學過“100以內數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及其應用”,本冊剛學過“三位數的加減運算及其應用”,這些都是學習“三位數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及其應用”的重要基礎。我們應當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或舊知識的延伸點,突破常見的“購物情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采取遷移訓練,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但我認為,本課節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探索連減混合運算的方法,并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我認為對三位數的加減法的計算能力,可以訓練但不是重點,教材在“運白菜”這一情境中出現的三位數過繁(第一車運走256棵,第一車運走288棵),我認為不利于學生對兩種解法的探究,以及不利于對今后減法運算性質的學習認知,達不到對學生簡算技能的培養。因此,本課在設計時,對“運白菜”這一情境中出現的三位數進行了改動:第一車運走255棵,第一車運走245棵。這樣做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好處:
(1)同樣是三位數的連減,但學生在計算的時間上、難度上會大大降低。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多地移到探索連減混合運算的方法上來。
(2)可以讓學生對兩種解法的解題思路的不同、必要性、最優解法產生更好的認識,滲透簡算意識,提高計算技能。
(3)讓學生對習題的解決有了知識的依托,這樣做有利于因材施教、鍛煉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比如:①436-179-21=436-(179+21)=436-200=236②368-(168+127)= 368-168-127=200-127=73
通過教師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理解,以學生已有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組織學習材料,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到處是數學,數學就在生活中。
我的思考:
通過和本校二年級教師和學生的訪談,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