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做看
一、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將學習、質(zhì)疑的權(quán)利還給學生,重視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本堂課的設計試圖突破傳統(tǒng)第一課時以識字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試圖淡化集中識字,嘗試隨課文識字的生字教學方法,試圖根據(jù)課堂目標選擇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自主提問、帶著問題接觸文本,并隨課文情境一步步展開和深入,把學生帶入文本中,感受文本帶給我們的思想碰撞。
二、教材分析:
這是一則比較有趣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為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煞費苦心。他把一個錯誤的結(jié)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yōu)槭裁矗康氖亲尯⒆觽冎溃?ldquo;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伊琳娜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她不盲從,不懂就問,她的這種質(zhì)疑問難和不盲從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整篇文章篇幅較短,沒有特別難記的字、也沒有特別難讀的地方,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教學目標
1、會正確認讀“朗、志”等9個生字,能理解“哄騙”的意思,區(qū)分“滿、漫”的意思。
2、能正確朗讀課文,讀好伊琳娜得知事情真相后大吃一驚的語氣。
3、通過學習,喚起學生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在記住生字、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喚起學生不輕信盲從的意識。
五、教學難點:通過學習,喚起學生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設疑:一張長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后,還剩幾個角?(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2、教師引導:不急,不急,讓我們一起動手做做看。(教師做,學生看,分別剪出3、4、5個角。)
3、從剛才這件事情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fā)?
4、揭題導入:是啊,很多時候,我們動手做了,才能得到比較客觀的結(jié)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以《動手做做看》為題的文章。
二、正確讀題,自主提問
1、念課題。(重點正音:做做看的輕聲)指名──齊念。
2、小朋友,念了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隨機板書:做什么?為什么動手做做看?誰?)
教師引導:很多時候,帶著問題去讀課文,你能很快把課文讀懂。下面,就請小朋友帶著這些問題讀讀第13課,要求把文章讀正確。不認識的字可以圈出來多念幾遍。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課文到底向我們提了一個怎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動手做做看?(根據(jù)學生回答隨機出示第一自然段)
2、引導學生學習第一段:
⑴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念準確):
①隨機正音:朗志(特別注意字形)。
②識記“漫”,區(qū)分“滿”和“漫”。
(通過實驗理解當水杯里的水已很多,不能再盛時用“滿”,它表示靜態(tài)的;當水過多,往外流時就用“漫”,這是一個表示動態(tài)的詞。)
⑵設疑:這個問題“奇怪”在什么地方?
(同樣是物,為什么東西放進去水就會漫出來,金魚放進去水就不會漫出來?)
四、理解“動手做做看”的其中一層意思──科學家的話也不能全信
1、事實上是怎樣的呢?請小朋友讀讀后面的課文。(要求學生用課文原話回答。)
2、隨機出示句子:哎呀,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