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識字7》磨課經歷
二、多方會診,三易其稿
1、微調方案,首輪試講
教學設計是諸多理論精華與教學實際設想的結合,設計的優劣在于它能否真正地適合老師,適合學生,適合課堂。備課組的老師們對設計草案還是比較肯定的,但也進行了一番評析點撥,我根據他們的意見對教學設計進行了略微的調整,隨后立即進行了第一輪試講。課后,老師們給出了“總體良好,細節應加強“的評價。好的方面體現在識字味足、趣味性濃、能力訓練到位;不足方面主要有對課堂節奏的把握較松散、對學生的評價不到位以及對知識點的滲透不夠深刻等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求得真學問的不二法門。我認真的回味上課過程,征求老師們的意見,收集學生們的感受,并進行剖析融合。我清醒地認識到在教學中的優缺點并理出了調整思路,信心也更足了,我想在下一輪的試講中一定能有意識地克服不足。成功的第一步似乎已經邁出,我感到欣喜,不是因為得到了肯定,而是明白了不足。
2、大動干戈,冰火兩重天,二改方案
收集到這些問題和不足,我如獲至寶。當晚,我興致勃勃地重整教案,進行更深入細致地思考,根據自身優勢,添加了一些有特色的環節,形成完整的教案。我想這次應該八九不離十了,便把新方案通過電郵發給省普教室的教研員們,并信心滿滿的等待著肯定的答復。可是教研員們解讀完教學設計后發回的評價使我如墜深淵,讓我原本高漲的情緒瞬間跌到了最低谷。他們診斷出的“毛病”比照新課改都是“致命傷”:比如把學生當學習的主人,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方案中體現得還不夠;識字寫字與課文的理解在本課體現出孰輕孰重的問題不突出;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思維方式給“雞”字組詞的自認為特色的環節也被全盤否定。理由是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積累,對于“雞”的組詞都能脫口而出,無需再花太多時間講學生會的問題;甚至有些教研員和專家還提到,既然代表福建省參賽,就要具備福建特色,應當體現省里“字理識字的課題研究”教學,教學容量可以大一些,寫字教學可以再到位些,可以嘗試上兩課時的方案。一課時增加到兩課時?這樣的難度系數那是不言而喻的。當時的我頓感天昏地暗,一片茫然。眼看即將成形的教案轉眼又得推倒重來,我哭了,那是我和備課組老師們幾天幾夜的心血呀!不僅如此,它還意味著留給我們的時間僅剩一周,而在這一周里,一切都得從頭再來。擦干眼淚,我暗暗告訴自己,既然選擇了就不能放棄,擔子再重也要重新扛起。分析總結教研員們提出的實質性的意見建議后,在備課組老師們的指導下,我重振旗鼓,設計出了新的思路。為此我們兵分兩路,一邊與集美大學金教授聯系,學習搜集有關漢字造字規律及字理方面的材料,以突出字理識字教學;一邊對舊方案的問題再次進行總結,權衡利弊,思考兩課時的思路。但是美好的設想在現實面前往往都是不堪一擊的。當我們夜以繼日地重編教案,重新試講后,結果又是功虧一簣。兩課時的容量大,學生學習任務重,再加上低年級學生集中注意力時間短等問題,80分鐘試講下來,老師學生身心俱疲,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時間已經所剩無多了,根據試講情況,綜合考慮學生實際以及教學需要,我們立即加班討論研究,經過激烈深入的探討,最終決定還是按原方案上一課時,但是要對現有方案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