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學生之感 開啟童心之門——28、《淺水洼里的小魚》教學案例
我們每個老師真的都需要這只“童眼”,不僅僅是因為能更好的了解孩子,也是為了使自己始終保有一顆純潔的心靈,不會輕易被這個社會的黑暗因素所影響;也不會有那么多的煩惱了,因為孩子們都是無憂無慮的;也使自己始終保持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三) 珍惜教育的時機
教案的預設與課堂的生成真的讓人無法琢磨透,換言之,教案的預設過程與課堂上的這種動態生成永遠不會一致,教師也永遠不能完全把學生的這種生成性備到教案里。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的組合,他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排斥。而我們教師所能做得就是運用自己的智慧盡量處理好這些生成性的東西。能在非常態情況下,生成一種在突變狀態下精彩生成的智慧。而這種精彩智慧的生成需要我們老師要及時捕捉、珍惜時機。在上面這個案例中,學生的這個問題也屬于“突發事件”,我慶幸自己及時捉住了這個機會,并加以擴大利用,使之成為一個教育的契機。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會經常出錯,而老師也會出錯。而每一個錯往往都蘊藏著一個很好的教學時機,因此我們老師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善于捕捉這些生成的智慧。
四、困惑之處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新課程的實施已經進入了第二年。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惑。我們都知道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也在努力實行這種理念,努力使課堂顯得更有活力,孩子們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但真正做到在乎我們的學生,珍視我們的學生又是不容易的。每當有學生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那老師是不是都要一一在乎、珍視呢?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體現出有用的價值,我想我能做到在乎我的學生、珍視我的學生,但這種在乎和珍視有沒有體現出價值,我并不能完全了然于心。對學生的這些“天外之音”怎樣有效地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利用呢?即如何把這種在乎和珍視發揮到極致?這些都是我在課改中感到極為困惑的地方,還需要不斷的實踐摸索和學習好的經驗。相信也有很多老師有這方面的困惑,希望能互相交流探討這些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