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湘教版)1
2.初步理解生態平衡的意義。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
關注環境的變遷,意識到環境正在遭到人類的破壞,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建設美好家園,爭做環保衛士”的觀念。
教學準備
一.教學導入
1.提問:我們學習了生物與環境,誰來描述一下我們周圍的環境?
2.針對學生描述的環境現象,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3.說出判斷的理由。
4.針對不好的現象,你打算怎樣去做呢?
5.由周圍的環境擴大到地球媽媽,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二.活動 讓家園更美好
1.學生對保護生態環境、建設更美好的地球家園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設想,
2.將自己的建議和設想用合適的形式體現出來:
書面上的可用建議書、科學圖畫、手抄報等。
行動上可成立環保隊、做環保小衛士等。
教學后記:
(生物與環境) 復習題
編寫時間11月2日 執行時間 月 日 總序第( )個教案
一、填空題:
1、生長于沙漠中的仙人掌,葉子是(針狀的),以減少(水分)蒸發。
2、(陽光、水分、溫度、土壤)等是影響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
3、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產者),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
4、森林的破壞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如:(洪災、干旱、沙塵暴、水土流失)
5、動物們通過(冬眠、遷徙、換毛)等方法來適應氣溫的變化。
6、池塘中除了生活著植物和動物,還生活著(微生物)。它們能把死亡的動、植物尸體(分解)。
7、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動物的(生存),動物的數量變化也會影響(環境);隨著環境的變化,生物的結構特征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從而適應環境。不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生物將會被(淘汰)
8、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無法避免成為(食物鏈)的成員。生物之間通過(食物關系)來達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作用。新課標第一網
9、植物適應環境,一般表現為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二、判斷題。
1、動物會有一些獨特的習性,跟適應生存環境有關。 ( v )
2、小華畫了一條食物鏈:虎→羊→草。 ( x )
3、環境污染、盲目的物種引進、大量捕殺動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經在歷史上造成過部分地區的生態災難。 ( v )
4、根總是向下生長,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 ( v )
5、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 ( v )
6、當環境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 v )
7、不同的動物對環境有相同的需求。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