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神》教學實錄
2、整堂課上,學生的讀書時間還是比較充分的。通讀、默讀、朗讀,多形式、多遍數,而且,每一次讀書,都有比較明確的目的。
3、閱讀理解感悟,從核心問題“讀了你有什么感受,為什么”展開,在談“為什么”的過程中,前話對語言的感悟理解,促進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逐步走向深化,從中受到感染。
4、懸念的設計是根據學生對“堪稱”的理解問題而形成的,同時,抓住了“感到好笑”這樣一個突發事件,通過討論和朗讀來促進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化,還算是體現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體現了以學定教的理念。
5、仔細看了自己的實錄,感覺仍然不夠滿意。也就是學生討論停留在語言層面的淺層次,情感的融入不夠——學生學習的時候,并沒有出現預期的“感動”。
什么原因?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
第一、問題設計的還是有問題。讀了以后,你有怎樣的感受?為什么?這是一個可以使用于任何課文教學的問題。但是,就每一篇課文來講,還是應該設計出“個性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探究,這樣,針對性會強一些。就本課來講,若是從“神”入手,引導學生探究“軍神”的深層含義,從學生的問題入手,用“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學生會表現出預期的興趣來,這樣,情緒受到感染的指數也會高一些。
第二、昨天,在《小學青年教師》上看了一民的一堂教學實錄《只有一個地球》,細細揣摩,感覺到自己在與學生進行學習對話的過程中,交流的話題、個人的教學語言,缺乏情感感染力。——技術性的東西多了一些,情感的東西少了一些。這正是當前語文教學低效原因之一。語文課上,人文的東西,不僅僅是個態度與人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情感調動——讓他們的情緒被教材重的情感因素感染,喚起他們真實、適度的情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