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第11冊(全冊)美術教案
教師介紹一些具有科學知識的未來建筑:摩天大樓、懸掛建筑、生長著的房屋、海底城市、海底超市、月球上的房屋、太空城等等。
欣賞一組學生優(yōu)秀作品,如:外形像機器人的房子、會走的房子、海底城、太空中轉站等。
●構思設計:
你設計的未來建筑是造在哪里的?外形像什么?有什么特殊功能?周圍的環(huán)境是怎樣的?用自己喜歡的作業(yè) 形式(彩筆、水粉、水彩、水墨等)在紙上設計未來建筑,可畫成黑白效果的(包括線描),也可畫成彩色的。
●交流品評。
舉行小小的“我設計的未來建筑作品展”在作品卡上填寫設計者留言和觀賞者贈言。
●擴張延伸
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設計變成現(xiàn)實,那該多好呀,下次課我們就用身邊的廢舊材料(如:紙盒、舊掛歷紙等)建造一座未來的建筑模型。
三、學習評價建議:
●你的設計是否出人意料、非常新奇。
●你的構想是否已通過你的描繪完全表達出來了。
●能否用口頭語言和短文形式,對自己設計的未來建筑進行評述。
四、教師教學隨筆:
第二十六課:我造的未來建筑
一、教材分析:
(一)綜合分析
《我造的未來建筑》是整個教材體系建筑一條線中很有趣的一課,屬于“設計•應用”課型,也是前兩二課《現(xiàn)代建筑》、《我設計的未來建筑》的延續(xù)。
未來的建筑能喚起孩子們無邊的想像,也能激起孩子們無窮的制作樂趣。本課采用紙工、手工、泥工等多種制作方法,充分讓學生體驗各種材質(zhì),嘗試多種技法,進行未來建筑的設計創(chuàng)作練習。
(二)教學目標
情感領域: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科學和向往未來的思想情感。
認知領域: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操作領域:通過未來建筑的設計制作,提高學生的立體造型和制作能力。
二、教學過程 設計:
(一)課前準備:
教具:范作2件、各種紙盒、工具等。
學具:各種紙盒、色紙、剪刀、膠水等。
課時:1課時。
(二)設計方案
●范作欣賞•激趣導入
教師用優(yōu)美的語言,介紹自己設計的2件未來建筑,引導學生仔細體會這2件作品的創(chuàng)意。
●拼拼搭搭•初具形態(tài)。
利用自己收集的紙盒、色紙,邊拼邊思考邊討論未來建筑的樣式。
●剪剪貼貼•精心刻畫
運用剪、折、撕、彎曲、切割、插接等加工制作方法使自己的未來建筑更牢固、更美觀。
●說說評評•寓學于樂
“歡迎你參觀未來建筑”,學生為自己設計的作品作導游,向游客(其他同學)介紹,“游客”們可隨時向“導游”提問。
三、學習評價建議:
●你造的未來建筑是否新穎別致,令人驚喜。
●你的制作是否表達了你的創(chuàng)意。
●你是否學會了剪、折、彎曲、切割、插接等加工制作方法。
●能否用口頭語言和短文形式,對自己設計的未來建筑進行評述。
四、教師教學隨筆:
第二十七課:中國古代青銅藝術
一、教材分析:
(一)綜合分析
通過對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欣賞以及展示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奇異造型和紋飾引導學生了解遠古先民的生活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
本課在整個教材中相對于其它課程來說較為冷辟,其原因在于青銅器繁榮的時代離現(xiàn)代非常遙遠,在現(xiàn)實生活中較為罕見,造成學生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困難。本課的優(yōu)勢在于這些青銅藝術藝術品因其年代遙遠而使它們都具有的神秘感,奇異的造型更能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