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噸有多重》教學反思
2.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在關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去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3.注重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每個人都離不開數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并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1噸有多重
1噸到底有多重呢?如何讓學生感受到1噸的重量呢?在課前,我先帶學生到學校附近的糧油店觀察米店的擺放,記錄那里一袋米、一筒面、一袋面粉等的重量,然后一個一個的測量學生的體重。學生將自己的體重也記錄在自己的作業本上。最后我跟老板商量讓孩子們提提20千克1袋的米。孩子們回到教室嘰嘰喳喳的議論著誰誰重些、輕些;誰有力氣等等。很顯然,大家對這樣的實踐活動很感興趣。
乘著學生高興,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全班30人,一共有多重呢?學生立刻說:這么多怎么算?我說:我們不是學過估算嗎?大家可以估計一下啊!芭。這就快了!卑嗌蠋讉小機靈連忙問旁邊的同學體重是多少,有的說“26千克”, 有的說“25千克” ,有的說“30千克” ,有的說“22千克” ,有的說“32千克”等等。于是,大家又議論了一番,覺得大家的體重在25千克上下,就用25乘以30,大約是750千克。我把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學生覺得很奇怪,這樣一個得數有什么用呢?我又在750千克旁邊寫了1000千克。我讓學生比較者兩個數的大小,學生很快得出了結論。可是,這些似乎和噸沒關系啊。我呢還是慢慢的賣關子。我問:如果1個學生是25千克,這樣體重的學生要多少個才是1000千克呢?幾個超前學習乘除計算的孩子搶著說“40個”。其余學生說“這么多呀。”“好重。 薄罢娴暮苤貑?同桌互相背背看。”學生通過背體驗到幾十千克都比較重。這時,我讓學生說說剛才記錄的糧油的重量,同時想想1000千克米(一袋裝20千克)有多少袋? 1筒面500克,1000千克面有多少筒呢?如果要一次運走2000筒的面,選擇什么運輸工具呢?問題一個比一個難,但是學生們絲毫不害怕,他們興致勃勃的討論著。最后大家一致認為1000千克的面要用面拖才能一次運完。這時,我告訴學生:1000千克就是1噸。噸是生活中重的物品的質量單位。比如沙、水泥等的重量都用到噸。在動物中,大象、鯨的體重也是用噸來計量的。
至此,學生對于“噸的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快樂的進行著。因此,選擇合適的情境,選擇合適的教學角度,就算是很抽象的事物也能讓學生豁然開朗的。這也就是教學的藝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