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有多重(精選16篇)
噸有多重 篇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21-22頁。
教學目標:
1、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有多重,掌握1噸=1000千克;
2、結合具體情境,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先安排了認識千克和克,再認識噸,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學問”的內容。“1噸有多重”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是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掌握1噸=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噸有關的簡單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平時學生接觸的機會很少,本節課我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多層次地反復感知1噸有多重。我認為,創設“生活化”的課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課堂學習中,這樣就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合起來,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教學重點: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復習舊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9月25日(前天)晚上9時10分,我國航天史上發生了一件什么大事嗎?(神舟七天發射到太空上了)
師: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那激動人心的時刻。(播放視頻)
師:神舟七號滿載著我們全國13億人民的希望飛上了藍天,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是我們國家科技進步的象征。老師課前調查了一下,神舟七號有58米多高,這么高的體型有多重呢…
(板書:40)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的同時,感受到用剛剛學過的“克”和“千克”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從而自然地引入了“噸”這個更大的質量單位。)
(板書課題:1噸有多重)
簡單復習克和千克。
二、實踐體驗“噸”
1、初步認識“噸”。
師:“噸”用字母t表示。說說看,什么情況下用“噸”作單位合適?(學生根據錄像中的實物特點概括出:計量很重的或很多的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做單位)
2、借助活動, 直觀體驗“噸”。
(1)質疑激趣。
(2)感受25千克的質量
①個別學生匯報自己的體重。
②說明三年級學生標準體重是25千克,也就是說體重在25千克左右,比25千克多一點或少一點的體重都是標準的。我們班哪些同學的體重比較標準。這樣,我們同桌同學互相之間像老師這樣背一背,感受一下25千克大概有多重,把感受記在心里。
③感覺25千克怎么樣?(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3)算40個同學的總體重。
(4)建立1噸重的觀念。
師: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剛才記在心里的感受,一個同學體重25千克。咱們這兒站了40個同學,總體重是1000千克,你感覺怎么樣?(學生閉眼感受)
師指出:1噸=1000千克,并介紹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再次回顧神舟七號發射上天的偉大和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3.聯系生活,進一步認識“噸”
多媒體出示教材第21頁“看一看”(根據實際需要有改動)
(1)小組內看圖討論:這些物體分別要幾個才能達到1噸?(師深入小組,對讀圖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2)算一算。
學生交流:
10桶油約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約重1000千克; 50筐蘋果約重1000千克; 3頭水牛約重1000千克。
(3)進一步感知:1噸=1000千克,。
4.鞏固和深化“噸”的概念。
(多媒體出示) 讓學生說一說每幅圖的意思,教師進行補充。
(2)讓學生再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豐富學生對“噸”的感知,鞏固和深化“噸”的概念。
學生先自由發表看法。
師用課件出示搜集的一些用噸作單位的物體。
…
(三)綜合應用,鞏固拓展
1.快樂判斷
師:下面憑你的生活經驗判斷一下,哪些比1噸重,哪些比1噸輕。以你的頭為標準,如果比一噸重你就把手舉過頭,如果比一噸輕你就把手放下來,好嗎?
學生練習
2.小小郵遞員。(填上合適的單位:克、千克、噸)
師:我們每個同學先來寫信。(完成課本第22頁第3題)老師這里有三個信箱,請同學們來做郵遞員,把信投到相應的信箱里好嗎?郵遞員們要細心啊,可不要把信投錯了,同學們,如果他們放對了,我們來鼓掌三下,表示對他們的祝賀吧。
3. 交通檢查員。(在具體情景中進行單位化聚,注意讓學生說出推理過程)
(1)常見的拖拉機載重2噸,也就是( )千克。
(2)有段路路口有一個限載重7t的標志,這個路口最多能讓一輛載重( )千克的車通過。
(3)談話:簡單介紹黃河大橋在兩年內就修了兩次的原因。在黃河大橋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3噸”你們這些檢查員可要認真仔細地把把關,看看哪些車是不允許通過的。(用手勢表示)
a、王叔叔的車裝載5000千克的煤。
b、運往地震災區的捐贈物資大米5噸,面粉6000千克能過大橋嗎?車裝載3頭大象,每頭大約重5噸。
c、李師傅開著一輛卡車裝載著7輛小轎車,每輛大約重2噸。
d、張大伯開著一輛限載5噸的卡車,車上裝有20頭生豬,每頭約300千克。
(課件出示地磅、車輛衡圖片)由于科學技術的發達,我們現在可以用地磅、車輛衡直接稱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
你想對超載的叔叔說什么?(告訴學生:據調查顯示,80%的車禍都是由于超載造成的。)
4.我會比。(完成教材第22頁第2題,有補充)。
8000千克○8噸 4500克○4千克 3 t○3600 kg 9kg○9000g
800g○10kg 3kg○3t 4000g○4t 1kg○300g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會經常用到數學知識,就像發射神舟七號的科學家,把那么大那么重的飛船發射到太空中去,必須經過精確的計算,絕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我們同學也應該向研制神舟七號的科學家學習,從小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五、拓展延伸(幫小明改日記)
(師投影日記并播放錄音)
今天,陽光明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動物園玩,我們先到超市買了1克蘋果和2噸梨,又買了1個50千克的雞蛋。我看見超市里有電子秤,上去一稱我的體重,哎呀,我的體重都30克了。
到了動物園。動物園里動物可真多,我估計了一下,一頭獅子大約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還有會說話的鸚鵡大約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說也有338噸重。
參觀完動物園,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六、布置作業
認真觀察生活,把你發現的含有質量單位噸的事物寫下來,寫成一篇數學日記。
噸有多重 篇2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21-22頁.
二,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
噸的認識是學生在學習了"克和千克"的基礎上,對質量單位認識的進一步學習.以往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知道1噸=1000千克,會進行單位間的化聚,而忽視了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噸"這個質量單位的現實意義,缺少數學概念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事實上"噸"這個質量單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教學中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很難建立清晰的概念.所以我在本課設計中,注重讓學生通過反復提一提,說一說等環節,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理解.具體目標如下:
⑴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意義,初步建立噸的質量概念.
⑵掌握"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⑶結合具體情境,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四,教學設想
1噸有多重 重在讓學生通過體驗與感悟.創設一個怎樣情境讓學生得到更好的體驗呢 根據新課程理念,我設計從初步感受到理性認識逐步升華的過程,這一過程分為五大環節.
第一個環節:從課件上感受.通過用噸作單位的物品的展示和為什么不能帶這樣的物品到現場的提問,以及與帶來的物品比較初步感受到用"噸"作單位的物體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個環節:通過提沙袋感受.從2千克沙袋到5千克沙袋提一提的親身感受中體驗它們的質量逐漸加重,再讓學生說一說能提幾袋5千克的沙袋中感受到要提起10-15千克的沙袋已力不從心,以說明10—15千克的沙袋真是挺重的.
第三個環節:通過搬運一袋25千克的大米中感受.讓兩位學生合力搬一袋25千克的大米,從搬運的過程中,學生看到兩位同學合力搬一袋25千克重的大米很難抬,感悟到一袋25千克重的大米非常重.
第四個環節:多媒體出示的40袋大米,以類比的方法讓學生算出40袋25千克的大米一共有多少千克,這時老師適時指出1000千克就等于1噸.使學生明白1噸就等于1000千克.
第五個環節:聯系學生較熟悉的事物,讓學生通過計算解答幾頭牛,幾桶油,幾包水泥,幾袋面粉是1噸等問題,進一步從多角度多層面理解1噸有多重.
五,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帶一件標有質量數的物品;2千克,5千克沙袋每小組各1袋,25千克大米1袋,課件一套.
六,教學理念
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拿出帶來的物品,誰來介紹一下你帶的物品的名稱和它的質量.
你是從哪里獲得這些信息的.請問g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2,我們還學過哪些質量單位 (千克)用字母怎么表示(kg).
3,誰能告訴大家,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
板書:千克―――――kg
克――――――g
1千克=1000克
【復習的目的在于整理學過的質量單位有哪些 它們之間的進率關系.同時為后面的學習埋伏筆.】
(二)體驗感知,教學新課
1, 第一次感受.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新的質量單位,請大家一起來看看.
(播放課件:圖片出示:大象:3噸;石頭:4噸;輪船:45噸;橋梁的載重量:20噸.)
你知道這個質量單位叫什么 (板書:噸)
你從剛才的圖片中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讓學生說說每件物品的質量)(板書:t)
【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是很大,很重.特別是通過這些現實的物品的呈現,激發起學生有關"噸"這個質量概念的現實意義.同時能了解到質量單位噸可用字母"t"來表示.】
2,初步了解.
有沒有同學把用"噸"作單位的物品帶來.說說你為什么沒有帶來
小結:計量較大或大宗物品時,通常用"噸"作單位.
【通過反問,再次提升學生的學習經驗與認識水平,讓學生對 "噸"有了更為明確的理解,有效地促使學生建構數學概念.】
3,第二次感受.
⑴那么1噸到底有多重呢 讓我們一起來提一提2千克的沙袋有多重
請組長把2千克的沙袋拿出來,全體同學提一提.
說說提2千克沙袋的感受 (板書:2千克―――較輕)
⑵請小組長把大袋的沙袋拿出來,給組員提一提.
說說提5千克沙袋有什么感受 (板書:5千克―――較重)
這樣的沙袋你能提多少袋呢
當同學想同時提起幾個沙袋顯得很困難時,教師作適當的小結.
你想知道這幾袋沙袋的重量嗎
【通過對比,讓學生對2千克,5千克的質量有充分的了解.】
4,第三次感受
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特殊的物品.誰愿意幫老師拿出來給大家看看.沒叫到同學請仔細的觀察.(從講臺下把25千克一包的大米抬出來)哪些同學也想上來搬一搬 .
請下面的同學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情況,看他們搬你有什么感覺 (可從動作,表情,人數等方面觀察)
采訪抬米的同學.請問你有什么感覺
【通過搬25千克的大米,讓學生體會到25千克的物體已經很重了】
5,第四次感受
(課件出示:40袋大米的圖片)請同學們數一數,圖上有幾袋大米 你知道這些大米的質量是多少嗎 你從哪里知道一袋大米的質量的
請同學們拿出草稿紙來算一算,40袋大米的質量是多少
這些大米質量是1000千克,(課件出示)用我們今天新學的知識來說就是1噸.(課件出示)(板書:1000千克=1噸)指名學生讀一讀.
這40袋大米的質量可以怎么說,還可以怎么說
對,1噸就是1000千克.
板書:1噸 =1000千克
1 t = 1000 kg
這40袋大米你拿得動嗎 老師拿得動嗎 用什么方法可以把1噸重的大米運走
小結:1噸這么重,單憑我們一個人或二,三個人的力量是拿不動的.
6,第五次感受
(1)算一算,說一說:
每頭牛的質量約是500千克,( )頭牛的質量約是1噸
每袋面粉的質量約是20千克,( )袋的面粉約是1噸
1袋水泥的質量約是50千克,( )袋水泥的質量約是1噸
1桶油的質量約是100千克,( )桶油的質量約是1噸
(2)福永街道中心小學三年級同學的平均體重大約是25千克,大約多少位同學的體重是1噸 (約40人)
請你估計一下,像老師這樣的體重多少位是1噸 (約15人)
現在你們明白1噸有多重了嗎
【"1噸"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讓學生感知1噸的這個質量呢 教學中先以直接經驗為主,讓他們對2千克,5千克的質量有充分的了解;然后,讓他們逐步體會到提15――25千克的質量已是他們不能承受的質量了.最后通過計算這個教學環節,進一步多角度多層面理解1噸有多重.】
(三)單位的轉化
剛才我們明白1噸有多重,并知道1噸=1000千克.出示前面的課件畫面(大象等畫面)那么這些噸數用千克作單位應該怎么表示呢 (主要是把用噸作單位的數用千克作單位來表示)
(1)5噸=( )千克 3t=( )千克 6t=( )kg
請拿出本子,把括號里的數寫出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下列各題.
2000千克=( )噸 2000kg=( )t
(3)這段時間我們深圳的柚子要運往外地,請你想一想,這兩堆柚子能一次性裝上這輛車子嗎 (課件出示)
貨車限載8噸.兩堆柚子:一堆:4000千克,一堆:4噸.
(4)(課件出示)裝著10噸貨物的貨車來到一座橋梁前,橋梁顯示其載重量10噸.問這輛貨車可否通過這座橋梁
【通過應用解決現實問題,提高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將課題補充完整:1噸有多重 1噸等于1000千克.
(五)課堂作業(略)
課本24頁 第 1,2,3題
八,教學反思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教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時,把目標定為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感受,體驗,參與數學活動,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意義,初步建立噸的質量概念.
教學1噸有多重, 特別是"1噸"的現實意義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沒有相應的經驗支撐,純粹記憶1噸的概念是無意義的.因此本節課設計了一個學生樂于參與,容易參與的活動.全體學生在經歷了2千克——5千克——25千克——1000千克(1噸)的感受過程(很輕——輕——重——很重).整個過程是全體參與,環環相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
1噸的質量是非常抽象的,即使是大人,哪些物體重1噸,也難以回答.1噸有多重呢數學書上直接呈現的是一幅"40袋25千克的大米"的情景圖.如果教學時直接從這個學習材料入手也是可以的,但學生對"噸"的理解卻是"平面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學中我采取了通過對"千克"的接觸,以小到大,由認識并理解一定數量的千克為學習新的經驗,調動學生全面參與,當學生已十分清楚的意識到25千克很重時,不失時機的出現了40袋25千克的大米讓同學們通過計算,得到1000千克,這時學生認識1噸等于1000千克,已是水到渠成.這些提沙袋,搬大米的直接經驗為學生獲得1噸這個間接經驗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噸有多重 篇3
課題:1噸有多重
教者:沈陽市和平區青年大街小學 馬巍,指導者:沈陽市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 王冉紅
(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第六冊)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在親身體驗和經歷中初步建立1的概念。
2、知道1噸是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簡單的轉化。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激發求知欲。
4、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前準備
1、教師制作cai課件
2、學生課前體驗和感受10、20千克、50千克各有多重
3、學生了解自己的體重
(三)教學實錄
1、創設情境,揭題導入
(1)感受1千克
師:這里有一袋1千克大米,誰能來拎一拎說說你對1千克的感受。
生:1千克的大米很輕,不用費力我就能拎起來。
(2)感受10千克
師:這是一袋10千克大米,誰能拿一拿,說說你對10千克的感受。
生1:10千克比1千克沉很多
生2:我使勁還是能拿動的。
(3)引入“噸”
電腦出示:一汽車大米,讓學生估計有多少千克?
導語:那就會是很多很多千克,如果還用“千克”作單位就會很麻煩,所以今天我們要認識一個新的質量單位“噸”。(出示課題)
2、實際感受,探索新知
(1)噸和千克的關系
師:那么1噸是多少千克呢?
生:1000袋1千克的大米就是1噸。
1噸 = 1000千克(板書)
師:對,湊夠了1000千克我們就可以叫做1噸,如果把1000千克的大米裝成1大包,你想象一下,讓你去搬,你覺得怎樣?
(2)感受1噸,建立噸的概念
電腦播放錄像,學生看錄相回憶課前自己在“挑戰極限”活動中的感受。
師:讓我們一起來談一談拿不同質量物體的感受吧!
師:誰來說說你的感受?
生1:我覺得20千克的一桶水很重,搬不起來。
生2:我勉強能搬起來。
師:一桶水重20千克,5桶這樣的水重多少千克?
生3:重100千克。
師:50桶呢?
生4: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
生5:肯定搬不動。
生7:因為搬50千克一袋的大米時,我使盡全身
力氣大米都紋絲不動。
生8:我們班同學誰都不能自己拿動50千克一袋的
大米,要六、七個男同學才抬得動。
師:多少袋50千克的大米是1噸呢 ?
生9:得需要20袋。那一定沉得不得了。
生10:一噸的大米就要工人裝成小袋抬上汽車來運了。
師:誰來說說你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生: 26千克。
生: 24千克。
師:同學們的平均體重大約是25千克。請你算一算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 1 噸?
生 3 :大約 40個。
師:全班一共有多少個同學?
生齊:34人。
師: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 1 噸了嗎?
生齊:不夠。
師:你覺得 1 噸怎樣?
生齊:對我們來說太重了。
(3)說一說你還知道生活中那些物體大約重一噸?
生1:3頭水牛大約是噸.
生2:10桶汽油是1噸。
生3:200桶色拉油是1噸
生4:600塊紅磚大約是1噸
3、觀察生活,發現新知
師:我們經常在路旁橋邊看見這樣的標志牌,50t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1:是指這座橋只能通過50噸重的汽車。
生:不對,指這座橋最多能承載的重量是50噸。
師:橋的載重量是50噸,就是指這座橋最多能承載50噸的重量。
師:用字母怎樣表示噸和千克之間的關系呢?
生:1t = 1000kg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說說下面那些動物的體重試合用“噸”作單位?
生:大象的體重試合用“噸”作單位。
生:鯨魚的體重也適合用“噸”作單位。
師:再看看那些工具的載重量適合用“噸”作單位。
生:火車、輪船的載重量適合用“噸”作單位。
生:伙計的載重量也適合用“噸”作單位。
生:還有卡車。。。。。。
生:電梯的載重量適合用“噸”作單位。
生:用千克也行,只不過是用“噸”作單位簡單些,不用寫太大的數。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
一個雞蛋重50( ) ;一個喜瓜重5( )
一只大象重3( ) ;一輛卡車的載重10( )
舉重運動員石智勇在奧運會上舉起162( )榮獲金牌。
小麗體重30( )
(3)質量單位的換算。
4千克=( )克 ;3噸=( )千克
8000克=( )千克 ;( )t=2000kg
18t=( )kg ;( )kg=6t
(4)
(5)動物王國新建成了一座載重量1噸的木橋,小動物們都高興地來觀看,它們都想上橋走一走于是就一齊涌向橋上,這是小馬大喊一聲,同學們猜一猜小馬會說聲么?
(1)為什么這樣說?說出數學根據。
生:小動物們的體重和是1240千克,超過了一噸所以橋會塌的。
生:大象、水牛、小馬和小熊的體重和起來就是1噸再加上獅子也一起過橋,橋一定會塌的。
(2)最多可以有哪幾只小動物通過這座木橋呢?說出數學理由。
生:大象、水牛、小馬和小熊的體重和起來就是1噸可以一起過橋。
生:獅子、水牛、小馬和小熊也可以一起過橋。
生:最多四只可以一起過,但是要注意體重和不能超過1噸。
小結:說得太好了,同學們也一定要注意外出時不要擠電梯、不要乘坐超載的交通工具,以免發生危險。
5、數學故事,拓展新知
課件出示“曹沖稱象”的故事數學情景圖。
(1)讓學生講“曹沖稱象”的故事。
(2)討論曹沖稱象的辦法。
(3)請同學算算這頭大象的體重。
師:同學們現在有沒有稱大象體重的秤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師:看到這么多的秤同學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真讓我大開眼界。
生:我看到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很發達了。
生:我也要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研究出更科學的秤。
生:。。。。。。
評析
各種感官參與,為學生營造自主、合作的學習平臺。教學中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框架為載體,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算一算、拿一拿等方式,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從而幫助學生感悟1噸、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突破本課的重、難點。特別在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小組中驅除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 噸的例子,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嘗試,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學習的平臺。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首先課前讓學生搬一搬桶裝水,親自感受1桶20千克的水的重量,此時讓學生感悟出1噸有多重時,有的學生還不能夠完全感受到,因為一些班級的“大力士”經常一個人為班級換水他會覺得20千克一桶水很輕。讓學生展開想象也會有一定困難。此時再通過感受50千克一袋大米的重量,班級里沒有人能自己抬起,要六、七個男生一起抬還很費力呢。如果讓你搬1噸的大米,你覺得怎樣?進而學生主動感悟出1噸有多重;接著讓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生根據平均體重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中教師創設了動物過橋的情境和曹沖稱象的故事的教學情景,學生喜聞樂見的情景引入,抓住學生“童心”激發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情緒高昂,在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加到學習的過程中,并且對學生進行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教育。同時對學生進了一次明確學習目的教育。
噸有多重 篇4
教學目標:
1、學生親身體驗和經歷中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
2、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簡單的轉化。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激發求知欲。
4、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這節課是在教學了克、千克、噸這三個重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的探索教學。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于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第一個環節: 教學1噸有多重, 特別是"1噸"的現實意義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沒有相應的經驗支撐,純粹記憶1噸的概念是無意義的。因此本節課設計了一個學生樂于參與,容易參與的活動。全體學生在經歷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噸)的感受過程(很輕——輕——重——很重)。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從游戲中感受。通過用噸作單位的物品的展示和為什么不能帶這樣的物品到現場的提問,以及與帶來的物品比較初步感受到用"噸"作單位的物體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個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踐作業《一噸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三個環節:小組匯報合作結果,讓學生用準確、完整的語言來匯報小組推算的過程。用課件出示給學生從視覺上帶來更大的沖擊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激發求知欲。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揭題導入
一、創設情境,揭題導入
(1)感受
師:我們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老師準備了四樣物品,分別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個籃球、一個鉛球。它們的重分別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誰能來拎一拎,猜一猜給他們找出對應是物品。
師:你能來說說你是怎么猜的
師:一噸的物品你能拎起來嗎,
生1:太重了,拎不動
師:那么一噸有多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一噸有多重?》(出示課題)
活動2【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實踐
二、小組合作、探究實踐
(1)、實踐
師:老師這里有四樣物品,請同學們選擇一樣物品的重量進行推算,算一算多少個這樣的物品的重量大約是一噸,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課堂上完成這張 實踐作業。
師:小組內先商量一下,你們選擇哪個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師:為什么不選這兩個?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師:辦法總比困難多,想一想怎樣把它變成容易算的?哪個小組愿意來挑戰困難?
師:鼓勵表揚
師:出示小組合作要求,請同學上前大聲閱讀并逐一解釋要求
生:小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組合作完畢
師:那組愿意上來交流你們的想法?
生1:10千克 10個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個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師:我們來看大屏幕,(出示動畫演示)
10個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個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個5千克時10千克,20個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個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噸。
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個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個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個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約是500克2個500克是1千克,20個500克是10千克,200個500克是100千克,20xx個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動3【練習】練習
師:出示課件動畫演示如果老師把20個籃球裝一筐,能裝多少筐呢?
活動4【講授】小結
師:今天我們通過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噸的重量,在生活中還有更多有趣的數學知識等待我們去探索。
噸有多重 篇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21-22頁。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先安排了認識千克和克,再認識噸,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學問”的內容。“1噸有多重”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是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掌握1噸=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噸有關的簡單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平時學生接觸的機會很少,本節課我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多層次地反復感知1噸有多重。我認為,創設“生活化”的課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課堂學習中,這樣就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合起來,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學情分析 :
“噸的認識”是一節常見量的概念教學課,同時又是一個大計量單位的教學。一般來說,學生對于大計量單位接觸較少,觀念的建立是比較困難的,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1.親歷體驗較缺乏。因為計量單位太大,教師常采用觀看圖片、看書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學生的親身體驗,結果學生往往很難建立起“噸”的觀念。2.教學難點不突出。課中有建立“噸”的概念和進率的化聚兩個教學內容。由于建立“噸”的概念比較困難,很難操作,因此許多教師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學時間放在進率的化聚上,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覺得很枯燥。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2. 能力目標:
掌握"1噸 = 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2、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20千克的沙子1袋,體重磅,課前讓學生測量自己的體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老師的體重。
教師讓學生猜一猜老師的體重,猜完后教師提問:剛才同學們在猜老師的體重時都用了同一個質量單位——千克,你們為什么不用“克”作單位?(生答,師評價)
2、 師:你們見過大象嗎?一頭大象的體重大約是多少?(課件出示大象圖片)
師:因為大象的體重很大,用“克”和“千克”作單位都不合適,所以它的體重要用“噸”來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板書:噸的認識)。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用噸作單位的物體嗎?(生踴躍回答,師及時評價)
3、 教師課件出示一些以“噸”為單位的物體及其相應質量。
教師提問:以噸為單位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教師指出: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計量比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以用符號“t”表示。
【設計意圖:從猜老師的體重和學生熟悉的體重大的動物大象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噸是一個大計量單位,并通過讓學生舉例、教師圖片展示等途徑,初步建立噸的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認識噸。
(1)教師用課件出示第11頁的主題圖。
師:你們看誰來了?這一天陽光明媚,天氣晴朗。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到河邊去玩。它們走到一座小橋邊,小馬提議:“這里有橋,咱們一起過吧。”小熊說:“等等,這里有個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呢!”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限重1噸是什么意思?1噸有多重呢?“噸”和“千克”有什么關系?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師:誰知道1噸等于多少千克?
學生憑生活經驗可以說出:1噸=1000千克。(教師及時評價并肯定學生的猜想)
師:那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圍繞小精靈的“能同時過橋嗎?”的問題,學生們會將動物們的體重加起來,與1噸作比較,從而得出結論。
師:四個小動物們會怎樣過橋呢?(鼓勵生思考討論交流補充,說出不同的過橋方案)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能說出1噸=1000千克,所以要討論過橋的問題,他們很可能會想到把幾個數加起來試一試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它們可以怎樣過橋?啟發學生思考:它們可以一個過去后,另一個再過;也可以一次過兩個,還可以……通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充分感受噸。
(1)學生抱每袋重20千克的沙袋感受1噸。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沙子,感受20千克沙子有多重。
學生操作后匯報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沙子重20千克,多少袋沙子重1噸?(50袋)
教師借助多媒體演示:每次呈現5袋沙子(因為5袋為100千克),學生一邊看一邊數: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當50袋沙子占滿整個屏幕時,學生會感嘆:哇!1噸有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噸。
師:課前你們都自己測量了自己的體重(課前沒條件測量的同學可以用老師準備的體重磅稱一稱自己的體重),互相說一說你的體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個這樣體重的同學的質量才是1噸。
3、舉例: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
教師可以用課件出示教科書中的例子,可以說“如果每個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也可以說“九年級某班學生平均體重50千克,那么這個班20名學生的體重大約重1噸。”還可以說“兩頭牛的體重大約是1噸。”更應該說“一般電梯的載重量是1噸.”這樣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
4. 感受1噸水的質量。
(1)學生匯報自己家上個月或幾個月用水數量(由學生課前去了解)。
(2)師:1噸水到底有多少呢?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噸水裝在一個正方體的水箱里,這個正方體該有多大?
(3)課件出示一個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在這個正方體里裝滿水,水的質量就是1噸。
(4)師:想一想,如果要把這個正方體水箱注滿,大約需要多少時間(課件出示流水速度)。
【設計意圖: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這些教學環節的安排可以讓學生始終處于較好的學習狀態,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驗,建立起1噸的概念。同時一些環節的設計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距離,又將數學知識的教學蘊涵其中,較好地整合了數學的三維目標。】
5、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師出示例7: 3噸=( )千克 6000千克=( )噸
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不難,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填寫,再讓學生組內交流,然后集體匯報,說出如何將噸轉換成千克,如何將千克轉換成噸。師適時點撥并小結。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的進率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采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反饋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綜合應用,鞏固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1) 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 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
(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前面的學習經驗和知識積累,所以本道題鼓勵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完成,然后組內交流,全班匯報,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學生在教科書中獨立完成練習三中的第1、2題。
第1題,是一組連線題,通過此題的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噸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獨立連線,再交流的方法進行。
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全班匯報交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練習三第3題。此題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輛車裝的機器不超過千克也就是2噸就可以。由于學生考慮的角度不同,所以裝車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讓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
4、數學小故事:曹沖稱象
請一名同學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請大家解決下面的問題:
船上的石頭分 8 次才稱完,請看記錄
第幾次
1
2
3
4
5
6
7
8
質量 (千克)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你知道這頭大象有多重嗎?算一算。
學生獨立完成后,請幾名學生匯報方法。
【設計意圖:數學小故事“曹沖稱象”是教材提供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素材,我相應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學們,加油啊!”的思想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們都學習了什么知識?還有哪些困惑嗎?鼓勵生大膽的說一說,教師適時點撥講解并小結。
五、拓展延伸:(幫小明改日記)
師:上個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動物園。回來后小明寫了一篇數學日記,同學們有興趣看嗎?
(師課件出示日記并播放錄音)
今天,陽光明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動物園玩,我們先到超市買了1克蘋果和2噸梨,又買了一個大約重50千克的熟雞蛋。我看見超市里有電子秤,上去一稱我的體重,哎呀,我的體重都30克了。
到了動物園。動物園里動物可真多,我估計了一下,一頭獅子大約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還有會說話的鸚鵡大約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說也有338噸重。
參觀完動物園,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學生興趣高漲,很快幫小明改好了日記,師及時評價:剛才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在選擇質量單位時,有的同學用學過的3個質量單位一個一個去試,有的同學用日常的生活經驗去衡量,有的同學用了課外知識,那么在我們的學習中可以將這幾種方法綜合使用,也希望你們在選擇質量單位時不要鬧出笑話。
師:學完了這節課后,老師留一個作業,同學們回家以后,就象小明一樣認真觀察生活,把你發現的含有質量單位噸的事物寫下來,那就是一篇數學日記,你一定會比小明寫得更棒。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明白合理使用單位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學生學習小明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的良好習慣,但不能太粗心,又像小明一樣鬧出笑話。】
板書設計:
1噸有多重
1噸 =1000 千克;
1t=1000kg
計量較重的或大量物體的質量時,常用到噸。
噸用字母“t”來表示。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嘗試活動,使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發現,在嘗試中成功。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注意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噸的認識”這節課的目的在于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借助學生熟悉的物體的質量使學生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同時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與關鍵是讓學生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猜體重”激發好勝心,復習舊知,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與能力,利用主題圖創設問題情境。圍繞“能否同時過橋”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迫切想知道1噸有多重。利用學生熟悉的體重,通過背一背、算一算讓學生體驗、感悟1噸的重量,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并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測意識和能力。同時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力求展現學生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由于“噸”是一個大計量單位,學生對于大計量單位接觸較少,親身經歷體驗較缺乏,所以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噸有多重 篇6
《1噸有多重》教學反思
《1噸有多重》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教材第三單元的知識。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教材上也只是借用3頭350千克的牛、10桶100千克重的油、20袋50千克的面粉加以說明。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了解1噸有多重,但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設計了背一背這一體驗環節。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 )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著,我“借題發揮”,讓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后,我注意到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1噸有多重》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教學了克和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較大的重量單位。教學這一課時,我從學生身邊事物入手初步感知1噸有多重,比如實際提一桶重20千克的水,再想象一下50桶這樣的水會有多重,會是怎樣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得出1噸=1千克。進而解決小動物們過橋的問題,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存在問題:
設計的教學內容太多以至于每個環節都很匆忙,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學生的感悟還不夠深刻,還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改進措施:
1、教學設計應更嚴密、更科學。尤其要預留出學生活動的時間。
2、實行彈性教學,在本節課未能充分進行的環節移到練習課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體重表找出體重大約1噸的同學們的環節,應多找幾組同學,使學生充分感知。
<1噸有多重>教學反思
關于質量單位噸這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通過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很快地把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并且產生了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去探究身邊以往不太關注的事物,把“噸”與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交流,構建自己關于噸的新知。在教學中,噸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空間想像不是很具體,如果在教學中能通過多種手段來盡可能地感知質量單位噸會更好一些。
課后對自己本課進行了反思:
1.創設情境,激勵學生探索。
首先創設情境,利用故事導入,猜測大象的體重;然后計算周圍熟悉物體的質量;最后來稱大象體重。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學得有興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2.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在關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去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3.注重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每個人都離不開數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并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1噸有多重
1噸到底有多重呢?如何讓學生感受到1噸的重量呢?在課前,我先帶學生到學校附近的糧油店觀察米店的擺放,記錄那里一袋米、一筒面、一袋面粉等的重量,然后一個一個的測量學生的體重。學生將自己的體重也記錄在自己的作業本上。最后我跟老板商量讓孩子們提提20千克1袋的米。孩子們回到教室嘰嘰喳喳的議論著誰誰重些、輕些;誰有力氣等等。很顯然,大家對這樣的實踐活動很感興趣。
乘著學生高興,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全班30人,一共有多重呢?學生立刻說:這么多怎么算啊?我說:我們不是學過估算嗎?大家可以估計一下啊。“哦。這就快了。”班上幾個小機靈連忙問旁邊的同學體重是多少,有的說“26千克”, 有的說“25千克” ,有的說“30千克” ,有的說“22千克” ,有的說“32千克”等等。于是,大家又議論了一番,覺得大家的體重在25千克上下,就用25乘以30,大約是750千克。我把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學生覺得很奇怪,這樣一個得數有什么用呢?我又在750千克旁邊寫了1000千克。我讓學生比較者兩個數的大小,學生很快得出了結論。可是,這些似乎和噸沒關系啊。我呢還是慢慢的賣關子。我問:如果1個學生是25千克,這樣體重的學生要多少個才是1000千克呢?幾個超前學習乘除計算的孩子搶著說“40個”。其余學生說“這么多呀。”“好重啊!”“真的很重嗎?同桌互相背背看。”學生通過背體驗到幾十千克都比較重。這時,我讓學生說說剛才記錄的糧油的重量,同時想想1000千克米(一袋裝20千克)有多少袋? 1筒面500克,1000千克面有多少筒呢?如果要一次運走2000筒的面,選擇什么運輸工具呢?問題一個比一個難,但是學生們絲毫不害怕,他們興致勃勃的討論著。最后大家一致認為1000千克的面要用面拖才能一次運完。這時,我告訴學生:1000千克就是1噸。噸是生活中重的物品的質量單位。比如沙、水泥等的重量都用到噸。在動物中,大象、鯨的體重也是用噸來計量的。
至此,學生對于“噸的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快樂的進行著。因此,選擇合適的情境,選擇合適的教學角度,就算是很抽象的事物也能讓學生豁然開朗的。這也就是教學的藝術吧。
噸有多重 篇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有多重。
2.掌握“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結合具體情境,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1.建立1噸的概念。
2.結合具體情境,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導探索
1.故事引入。
師:同學們聽過“曹沖稱象”的故事嗎?誰來講給大家聽一聽?其他同學一定要認真聽,聽完故事還要回答提出的問題呢!(師可隨之出示掛圖或多媒體畫面,并請一位同學講“曹沖稱象”的故事。)
師:故事講得很生動,同學們聽得很認真,你們想一想,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會用克、千克作單位,也有可能用噸作單位;也可能發出疑問:那得有多少千克呀?)
師引導學生思考:用我們學過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說明大象有多重,你認為合適嗎?
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那么1噸有多重呢?
(引出課題:1噸有多重,并板書)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1.⑴哪些物體的質量是1噸呢?教師用課件(或圖片)逐一出示一個個情境圖,讓學生看一看,算一算。
350×3=1050(千克)3頭水牛約重1000千克
100×10=1000(千克)10桶油約重1000千克;
50×20=1000(千克)20袋面粉約重1000千克;
25×40=1000(千克)40人約重1000千克。
(2)小組匯報。
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噸=1000千克,并介紹用字母表示:1t=1000kg。
2.聯系生活,理解新知。
(1)舉例說明生活中有許多物體要用到質量單位噸。
(掛圖或多媒體出示)讓學生說一說每幅圖的意思,教師進行補充。
(2)讓學生再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師生共同進行分析。
(三)綜合應用,鞏固拓展
完成書上的練一練(重新調整練習題的順序),師巡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1.填上合適的單位(克、千克、噸):第3題
2.填一填。第1題
4千克=克3噸=千克
5000克=千克t=20xxkg
18t=kgkg=6t
學生做完后,教師實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集體訂正。
3.學生先獨立完成練一練的第2題,然后與同桌說一說思考方法。
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噸4500克○4千克
3t○3600kg
學生獨立思考再反饋交流,請幾名學生匯報思考方法。
4.數學故事。
(1)估算。
剛才同學們聽了“曹沖稱象”的故事,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曹沖稱了幾次才稱完?(掛圖或多媒體出示)
船上的石頭稱了8次才稱完,記錄表如下:
第幾次12345678
質量/kg280220xx0300230250270350
你知道這頭大象有多重嗎?請看一下記錄表,我們先來估算一下。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然后找生匯報。
(2)請同學們討論:曹沖為什么可以采用這個辦法稱象,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3)這頭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先獨立計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計算結果。
各組匯報計算結果。
(四)集體反饋,反思總結
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噸有多重 篇8
教學內容:
教材第21頁~22頁“1噸有多重” “練一練”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噸 = 1000千克” ,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過程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情感目標:滲透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的思想,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快樂。
教學重點:
認識“噸” ,掌握“1噸 = 1000千克” 。
教學難點:
認識和明確“噸”的實際意義。
教學具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材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出示課件:
森林里來了什么?
我們一道來看看它們在說什么?
聽了他們的對話,你想說什么?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1噸有多重”
板書課題“1噸有多重”
觀察并發表個人見解
提出想弄明白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材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逐一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1、感知1噸有多重。
⑴電腦逐一出示一個個情境,讓學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說一說。
⑵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⑶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質量是1噸。
一箱蘋果的質量是10千克。一付啞鈴的質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的質量是100千克。一頭牛的質量是500千克。
請各小組合作完成。記錄員做好記錄。
⑷現在你知道了哪些物體的質量是1噸了嗎?請閉眼想一想。
2、探究噸、千克、克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⑴你們知道哪些質量單位?
⑵你能把這些質量單位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嗎?
⑶你知道每兩個質量單位之間的進率嗎?
⑷你知道“噸”可以用哪個字母來表示。
⑸下面各題你會填嗎?
4噸 = ( )千克
6000kg = ( )t
8kg = ( )g
15t=( )kg
3、在什么情況下要用噸作計量單位?
⑴同學們,生活中你是否觀察到用噸作計量單位的例子。
⑵我們一道來看看生活中的這些例子。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圖意。
學生通過看圖觀察、估算、互相說等活動感知1噸有多重。
學生自由選擇先獨立思考,后小組合作完成。
學生閉眼感覺。
學生互相說后,個別回答。
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個別發言。
學生觀察圖片說圖意。
三、鞏固練習,提高能力
教材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本第22頁練一練1、2、3及數學故事
1、小淘氣想請同學們幫助解決一些問題,你們愿意嗎?
⑴出示第2題
⑵出示第3題
2、“曹沖稱象”
⑴結合圖片請學生說故事。
⑵根據記錄表你知道大象有多重嗎?
小組合作計算這頭大象有多重。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快樂嗎!還有什么想弄明白的問題嗎?下一節可我們再繼續研究。
學生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再個別說思考方法再。
學生獨立填寫后先同桌說想法,再全班交流。
學生講“曹沖稱象”的故事。
學生交流看法。
學生根據記錄表計算這頭大象有多重。
學生互相談想法。
噸有多重 篇9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 21、22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質量單位 “噸”,掌握 1 噸 =1000 千克這一單位換算公式。
2.能力目標:能用 “噸” 表述物體的質量,能進行噸與其它質量單位的換算。
3.創新目標:提高學生認識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噸 = 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故事激趣
在美麗的森林里,動物醫生要給動物們體檢,大象第一個到,請你猜猜它的體重是多少?(課件演示測體重的過程。)小熊、小牛、小馬和小鹿四個好朋友也從河對岸趕來體檢,可到了小橋邊,它們卻停下來了。你知道為什么嗎?原來,到了橋邊,小馬準備和大家同時過橋,可小熊指著橋邊的提示牌說:“限重一噸”。于是它們猶豫了。同學們,你給出個主意吧!它們能不能同時過橋?
2、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3、學生自由發言,引出課題。(板書課題)一噸有多重
那我們先來研究一下一噸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幫助它們過橋好嗎?
二、感知探究
課件出示情境圖
1 、猜一猜:一頭水牛、1 袋面粉、1 桶油的質量和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的體重各是多少?
2、用稱稱一稱,驗證猜想。(課件演示)
3 、試一試
(1)讓學生背一背體重25千克的同學。
(2)提一提質量50千克的油桶。
4、看一看,算一算。利用課件逐一出示一個個情境,讓學生看一看,算一算
課件出示
1 桶油質量是 100 千克,這樣的10 桶油正好重1噸
1 袋面粉質量是 50 千克, ( ) 袋面粉約重1噸
三年級的小學生的平均體重大約是 25 千克。( )人大約重 1 噸
一頭水牛重 350kg , ( )頭水牛約重1噸
小結: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 1 噸 =1000 千克; 1t=1000kg (板書)教師強調:計量較重的或大量物體的質量時,常用到噸。
5、說一說。
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我們知道了 1 噸大約有多重,哪位同學來說生活中計量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做單位。(強化認識)
(學生自由發言。)
6、解決問題:它們能否同時過橋(出示情境圖)
(1)現在誰來說說它們能不能同時過橋,為什么?
(2)它們誰和誰能同時過橋?(小組討論)
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們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過橋了,它們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助。
(3)如果我們全班同學也去這個地方游玩,我們能同時過這座橋嗎?為什么?
指名發言,教師評價。
三、知識應用(智勇大沖關 )
第一關:填一填。
4千克=( )克 3噸=(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 )kg ( )kg=6 t
(分組完成,請幾名學生匯報方法。)
第二關: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噸 4500克○4千克 3t○3600 kg
(學生獨立思考再反饋交流,請幾名學生匯報方法。)
第三關::幫小明改日記
(課件出示日記并播放錄音)
今天,陽光明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動物園玩,我們先到超市買了1克蘋果和2噸梨,又買了1個50千克的雞蛋。我看見超市里有電子秤,上去一稱我的體重,哎呀,我的體重都30克了。
到了動物園。動物園里動物可真多,我估計了一下,一頭獅子大約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還有會說話的鸚鵡大約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說也有338噸重。
參觀完動物園,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學生搶答,教師評價)
四、全課總結
談談這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板書設計
1噸有多重
1 噸 = 1000 千克;
1t = 1000kg
計量較重的或大量物體的質量時,常用到噸。
噸用字母“t”來表示。
噸有多重 篇10
一、說教材
《1噸有多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教材先通過猜測大象大約三噸重的場景,導入課題并突出本課重難點,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噸”的應用,然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3頭牛、10桶油、20袋大米等物體的重量,幫助學生學習并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接著,結合實際中的例子進一步學習噸及在生活中的應用,認識噸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最后通過練習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及質量單位的合理運用。
基于以上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材設計意圖,確定如下教學目標及其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感知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
2、掌握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鞏固千克、克、噸質量概念之間的關系
4、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噸,知道1噸=1000千克并進行換算
初步形成噸的質量觀念,能結合實際正確應用質量單位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特點,為了更有效地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理解數學的抽象性,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設計教案時擬體現以下幾點:
1、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應用,噸又是生活中常常會見到、用到的單位。這樣的內容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應該從生活中來,再走到生活中去。
2、啟發式教學
由教師創設生動情景故事,讓學生主動探索,在活動中去感知、發現,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能力。噸雖然在生活中常見,但對孩子來說,依然顯得抽象。為了能讓孩子對1噸有較為深刻的認識,課堂上要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在親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3、情景教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通過現代版《曹沖稱象》的故事,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生、探究中。課堂接近尾聲,考慮到比較難調動學生情緒,因此又設計了《小“糊涂”日記》一情景,學習和運用“克、千克、噸“三個質量單位,并且能很好的對本堂課進行總結,又突出重難點。學生情緒激昂。
(二)說學法
學生已經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對于噸這個質量單位,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平時學生接觸較少,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略有所聞,但接觸并不多。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循序漸進,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努力為學生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的材料與環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于探索的強大內動力。教師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積極實行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同時,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使情節更生動,并突出重點,提高效率。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五個環節進行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新課開始,我特意創設了現代版《曹沖稱象》的故事,并為后面單位換算留下伏筆。
為了讓故事生動,離現實生活比較貼近,我將曹操設計成一小學老師,由老師帶領同學們去湖邊進行綜合實踐體驗。曹操問學生:“有誰能稱出大象的體重?”正當學生圍坐湖邊發愁時,老師五歲的兒子曹沖來到學生當中,他利用船、石頭和磅秤將大象體重稱出。根據教材提供八次稱石頭的質量數據,讓學生算出:
大象的體重為2800千克。由此引出問題:
像這樣的大宗物品還有其它更大的質量單位來表示嗎?
學生會由課題猜想出質量單位“噸”,老師追問:為什么用噸,1噸到底有多重呢?2800千克可以用噸表示成什么呢?(板書2800千克=( )噸)這時老師及時引出課題并介紹噸的字母表示為“t”(板書:1噸有多重)“噸”用字母表示為“t”
這個環節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舊故事新說法,使學生耳目一新,引發興趣。
(二)溫故知新、導出新知
首先提問:有哪位同學還記得前幾節課,我們學過千克、克的質量換算?
學生在做出1千克=1000克的回答時,我抓住時機繼續發問:
同樣是質量單位,你能推想出,當千克滿了多少可以用1噸表示呢?
學生根據千克、克的質量關系,能猜想出千克、噸之間的關系也是“1000”,從而得出:1噸=(1000)千克
這一環節非常簡短,通過老師引導性的發問和學生的猜想,從而引出新的質量關系,這樣的設計有利于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生對于自己成功的推斷會記憶猶新,并帶動全班的情緒,提高整堂課的效率。
(三)活動體驗、學習新知
考慮到現在班級都有飲水機,所以,我特別設計了《抬水》這一環節,讓學生體驗1桶水(20千克)的重量,從而推想一噸有多重。
在學生已感受1桶水很重的狀況下,我讓生計算出:10桶、20桶、50桶的質量分別是多少后,從而引出50桶水約1噸重(電腦出示)。
再讓同學們想想:我們平常每天喝多少桶水呢?照這樣的速度,喝完一噸水差不多要多少天的時間呢?學生按每天喝一桶水的速度,算出喝完1噸水需要50天的時間
通過這樣的體驗,學生已感受到“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一般在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時,才會用噸作單位,并在計算10桶、20桶、50桶過程中驗證并鞏固了1噸=1000千克的換算關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只有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更多的接觸和經歷有關情景和實例,在現實背景下感受體驗,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識,內化知識。
(四)看看算算,感知1噸
電腦展示《生活中的一噸》,前面的抬水試驗,同學們已經了解到:1桶水20kg——50桶約1噸重
繼續展示:1頭牛350kg——3頭牛約1噸重
1桶油100kg ——10桶油約重1噸
1袋面粉50 kg ——20袋面粉約重1噸
1學生25kg ——40個學生約重1噸
1箱蘋果的重量是10千克,1大桶礦泉水的重量是20千克,1位老師體重50千克,請問你可以組成哪些1噸呢?(以小組合作可自由組合)
這部分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更好的數感,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質量關系建立起聯系。使已經具備的數感得到進一步強化,同時,進一步加深了1噸=1000千克換算的理解。最后一個小組合作探究,發散學生思維能力,多方位進行思考得出1噸可以怎樣組成,加深鞏固學生對1噸的理解與應用。
此時,解決前面《曹沖稱象》留下的問題,即:2180千克還可以用什么質量單位來表示呢?
通過計算2800千克=2噸800千克,學生知道:一頭大象大約有3噸重
將前面遺留的問題有始有終解決完畢,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這一環節,學生在建立1噸概念后,讓生初步建立幾噸的概念,并為第四課時內容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養成:面對不同情況,仍能發揮主動思考的學習習慣。
接著,讓學生自由發揮,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噸?例:這車煤有4噸;這輛貨車限重3噸等等,從中發現噸在生活中廣泛存在。
(五)課堂總結,靈活運用
一節課結尾時,學生對于“噸”已有了初步地認識,但要正確區分并運用“千克、克、噸”這三個質量單位,還有一定的困難。為使學生能用比較的方法歸納所學內容,所以設計了《小“糊涂”日記》(電腦出示)一情景,日記上這樣寫到:
今天早晨起床后,我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個55千克的雞蛋,吃得飽極了。然后背起3噸重的書包向學校跑去。在路上,一輛大貨車滿載7克左右的水泥從我身邊飛馳而過,把我嚇了一大跳!
當我以夸張的語氣和肢體語言讀完時,學生已是捧著肚子大笑不已:
此時,我更加故意問到:“你們為什么笑呢?有什么好笑的地方?”
學生會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按常規,課尾時會很難調動學生情緒,但此時的學生卻各個情緒激昂。
我抓住時機馬上問到:“你想對小糊涂說些什么?”你們有什么好的辦法不亂用這三個質量單位嗎?
學生在老師的提問下,能主動進行歸納小結出對三個質量單位的感受,從而替代了以往教師總結成詞的教學模式。
學生通過比較,在老師問題的引導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將學習內容歸納得系統、完整。
本環節先是通過一組題幫學生整理所學過的質量單位,使學生能夠準確分辨克、千克、噸,幫助學生組建知識結構。
噸有多重 篇1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掌握“1噸=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培養觀察能力、估計能力、推理能力,初步發展空間想像能力;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噸有關的簡單問題。
3.結合具體情境,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先安排了認識千克和克,再認識噸,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學問”的內容。“1噸有多重”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是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掌握1噸=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噸有關的簡單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為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平時學生接觸的機會很少,所以教材首先通過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質量單位“噸”;接著通過看一看、算一算、說一說來感受1噸有多重;再通過練一練,聯系生活實際,鞏固千克、克、噸之間的關系;最后利用“曹沖稱象”的故事,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材中還設計了多幅情境圖,有利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1噸有多重。本節課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活化”的課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課堂學習中,這樣就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合起來,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薩爾圖區地處大慶市中心,學校的辦學條件比較好,教學掛圖、多媒體、實物投影等教學用具基本上能滿足教學的要求。教師的總體素質也比較好。經過兩年的課改實驗,三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估計能力、推理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已經得到了初步發展。雖然,平時學生對 “噸”接觸得很少,但本節課是在上節課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來進一步學習較大質量單位“噸”的;并且教師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聯系生活實際,運用視頻、圖像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數學中獲得快樂的體驗,是能夠達成教學目標的。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導探索
1.故事引入。
師:同學們聽過“曹沖稱象”的故事嗎?誰來講給大家聽一聽?其他同學一定要認真聽,聽完故事還要回答提出的問題呢!(師可隨之出示掛圖或多媒體出示畫面,并請一位同學講“曹沖稱象”的故事。)
師:故事講得很生動,同學們聽得很認真,你們想一想,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會用克、千克作單位,也有可能用噸作單位;也可能發出疑問:那得有多少千克呀?)
師引導學生思考:用我們學過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說明大象有多重,你認為合適嗎?從而自然引出質量單位“噸”。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那么1噸有多重呢?
(引出課題:1噸有多重,并板書)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1.利用多媒體(或掛圖)出示書上畫面(也可以出示其他貼近學生生活的畫面)。
(1)小組內看圖互相說一說,1噸有多重。(師深入小組,對讀圖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2)算一算。
通過小組計算(記錄員記錄數據),讓學生交流多少千克是1噸。
3頭水牛約重1000千克;10桶油約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約重1000千克;40人約重1000千克。
(3)小組匯報。
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噸=1000千克,并介紹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聯系生活,理解新知。
(1)舉例說明生活中有許多物體要用到質量單位噸。
(掛圖或多媒體出示) 讓學生說一說每幅圖的意思,教師進行補充。
(2)讓學生再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師生共同進行分析。
(三)綜合應用,鞏固拓展
1.獨立完成書上的練一練(重新調整練習題的順序),師巡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1)填上合適的單位(克、千克、噸):
(2)填一填。
4千克=( )克3噸=( )千克
5000克=( )千克( )t=2000 kg
18 t=( )kg( )kg=6 t
2.學生做完后,教師實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集體訂正。
3.學生先獨立完成練一練的第2題,然后與同桌說一說思考方法。
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噸4500克○4千克
3 t○3600 kg
學生獨立思考再反饋交流,請幾名學生匯報思考方法。
4.數學故事。
(1)估算。
剛才同學們聽了“曹沖稱象”的故事,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曹沖稱了幾次才稱完?(掛圖或多媒體出示)
船上的石頭稱了8次才稱完,記錄表如下:
第幾次 1 2 3 4 5 6 7 8
質量/kg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你知道這頭大象有多重嗎?請看一下記錄表,我們先來估算一下。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然后找生匯報。
(2)請同學們討論:曹沖為什么可以采用這個辦法稱象,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3)這頭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先獨立計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計算結果。
各組匯報計算結果。
(有關討論和計算這兩個小環節,教師可根據時間自行把握,如果時間不夠用,可作為課下作業。)
(四)集體反饋,反思總結
先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如果有必要教師可以以參與者的身份加以補充。
(五)拓展作業
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質量單位噸的內容,請同學們留心身邊有關質量的信息,如果發現了,請認真觀察,把它記在數學日記上。
〖教學反思〗
關于質量單位噸這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通過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很快地把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并且產生了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去探究身邊以往不太關注的事物,把“噸”與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交流,構建自己關于噸的新知。在教學中,噸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空間想像不是很具體,如果在教學中能通過多種手段來盡可能地感知質量單位噸會更好一些。
〖案例點評〗
本節課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情境,激勵學生探索。
教師首先創設情境,利用故事導入,猜測大象的體重;然后計算周圍熟悉物體的質量;最后來稱大象體重。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學得有興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2.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教師在關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去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3.注重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每個人都離不開數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并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4.教學設計有一定的彈性。
本節課在教學環節和教學用具上,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條件和具體情況去選擇。
噸有多重 篇12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21頁、22頁“1噸有多重” “練一練”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噸 = 1000千克” ,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過程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情感目標:滲透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的思想,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快樂
教學重點:認識“噸” ,掌握“1噸 = 1000千克” 。
教學難點:認識和明確“噸”的實際意義。
教學具準備:電腦課件、桶裝礦泉水
教學時間:2009年9月23日上午第一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動物朋友。課件出示大象的圖片。猜一猜這頭大象有多重?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有的同學都會用“噸”來表示大象體重了,真了不起,這節課我們一道來學習“1噸有多重”板書課題。
對于這個問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出想弄明白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提一提:感知1噸有多重。
讓全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提一大桶礦泉水。
提完后,問:“你們覺得這桶水怎么樣?”
“再給你加一桶,怎么樣?”
“如果再加10桶呢?”
“50桶呢?”
學生猜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師出示精確的重量:20千克)。
50桶這樣的水重多少千克?(生獨立計算后指名回答并板書:1000千克)
師:這50桶水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形成關系式 1噸=1000千克
讀關系式;
2、算一算:小組合作,看圖互相說一說多少物體的質量合起來是1噸。
分小組計算各圖的物體數量
小組匯報:
3頭水牛約重1050千克,約1噸;10桶油約重1000千克,是1噸;
20袋面粉重1000千克,是1噸;40人約重1000千克,約1噸。
3、舉一舉:
舉例說明生活中有哪些物體要用到質量單位噸。
教師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圖意。
4、理一理: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噸,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了哪些質量單位?
請大家把這些學過的質量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理一理。
反饋之后,教師問:“噸和千克有什么關系?”“千克和克呢?”
小結:通過剛才的整理,你知道這三個質量單位哪個最重?哪個最輕?
三、綜合應用,鞏固拓展:
1、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
卡車載重4( ) 一塊橡皮的質量是8( )
小明體重35( ) 碼頭停泊的貨輪能載貨10( )。
2、單位換算
8噸=( )千克 3噸500千克=( )千克
6000千克=( )噸 1噸-100千克=( )千克
3、改錯題。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噸的牛奶,吃了一個65千克的雞蛋,然后背起3噸重的書包向學校跑去。在路上,一輛大卡車滿載7克左右的水泥從我身邊飛駛而過,把我嚇了一跳!
師:聽了這則日記,你們為什么笑了?
4、拓展應用
有5臺機器的重量分別是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800千克、400千克,如果要用一輛載重量是2噸的卡車來運,可以怎么裝貨?
(1)小組內討論。
(2)全班交流,選出最佳方案,并說明理由。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教學反思:
一、聯系生活實際,探究數學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里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在教學“噸” 這個單位時,由于“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例如:通過分小組提桶裝礦泉水的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秘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二、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學習方式
根據課改精神,現在比較提倡的學習方式是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所以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提一提、算一算、舉一舉、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噸的重量。同時,在各環節中,我重視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促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三、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數學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和分目標中,都有“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目標,同時國外(諸如:美國、日本等國家)都將解決問題列為重要目標。由此可見,解決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為了不斷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練習階段,特別設計了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解決,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由于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系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在拓展應用的練習中,更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對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數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揮威力。這集基礎性、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相結合的數學問題,不但鞏固了簡單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勝任社會的需要。
噸有多重 篇13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 21、22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質量單位 “噸”,掌握 1 噸 =1000 千克這一單位換算公式。
能力目標:能用 “噸” 表述物體的質量,能進行噸與其它質量單位的換算。
創新目標:提高學生認識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掌握“1噸 = 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故事激趣:
在美麗的森林里,動物醫生要給動物們體檢,大象第一個到,請你猜猜它的體重是多少?(課件演示測體重的過程。)小熊、小牛、小馬和小鹿四個好朋友也從河對岸趕來體檢,可到了小橋邊,它們卻停下來了。你知道為什么嗎?原來,到了橋邊,小馬準備和大家同時過橋,可小熊指著橋邊的提示牌說:“限重一噸”。于是它們猶豫了。同學們,你給出個主意吧!它們能不能同時過橋?
2、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3、學生自由發言,引出課題。(板書課題)一噸有多重
那我們先來研究一下一噸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幫助它們過橋好嗎?
二、感知探究
課件出示情境圖:
1 、猜一猜:一頭水牛、1 袋面粉、1 桶油的質量和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的體重各是多少?
2、用稱稱一稱,驗證猜想。(課件演示)
3 、試一試:
(1)讓學生背一背體重25千克的同學。
(2)提一提質量50千克的油桶。
4、看一看,算一算。利用課件逐一出示一個個情境,讓學生看一看,算一算
課件出示:
1 桶油質量是 100 千克,這樣的10 桶油正好重1噸
1 袋面粉質量是 50 千克, ( ) 袋面粉約重1噸
三年級的小學生的平均體重大約是 25 千克。( )人大約重 1 噸
一頭水牛重 350kg , ( )頭水牛約重1噸
小結: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 1 噸 =1000 千克; 1t=1000kg (板書)教師強調:計量較重的或大量物體的質量時,常用到噸。
5、說一說。
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我們知道了 1 噸大約有多重,哪位同學來說生活中計量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做單位。(強化認識)
(學生自由發言。)
6、解決問題:它們能否同時過橋(出示情境圖)
(1)現在誰來說說它們能不能同時過橋,為什么?
(2)它們誰和誰能同時過橋?(小組討論)
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們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過橋了,它們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助。
(3)如果我們全班同學也去這個地方游玩,我們能同時過這座橋嗎?為什么?
指名發言,教師評價.
三、知識應用(智勇大沖關 ):
第一關:填一填。
4千克=( )克 3噸=(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00 kg
18t=( )kg ( )kg=6 t
(分組完成,請幾名學生匯報方法。)
第二關: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噸 4500克○4千克 3t○3600 kg
(學生獨立思考再反饋交流,請幾名學生匯報方法。)
第三關::幫小明改日記
(課件出示日記并播放錄音)
今天,陽光明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動物園玩,我們先到超市買了1克蘋果和2噸梨,又買了1個50千克的雞蛋。我看見超市里有電子秤,上去一稱我的體重,哎呀,我的體重都30克了。
到了動物園。動物園里動物可真多,我估計了一下,一頭獅子大約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還有會說話的鸚鵡大約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說也有338噸重。
參觀完動物園,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學生搶答,教師評價)
四、拓展延伸
1 、數學小故事:曹沖稱象
請一名同學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請大家解決下面的問題:
船上的石頭分 8 次才稱完,請看記錄
第幾次
1
2
3
4
5
6
7
8
質量 (千克)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你知道這頭大象有多重嗎?算一算。
學生獨立完成后,請幾名學生匯報方法。
2、開放題:(課件出示)
我是小小檢查員
黃河大橋上現在需要招聘一批檢查員,你想去嗎?
師:在黃河大橋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3噸”,下面這些車能通過嗎?
(1)、王叔叔的車裝載5000千克的煤。
( 2 )、楊大哥的車裝載3頭大象,每頭大約重5噸。
(3 )一輛載80袋水泥(每袋50千克)的車子。
(4) 一輛13噸和一輛2500千克的車能不能同時通過。
(告訴學生: 80%的車禍都是由于超載造成的。)
你想對超載的叔叔說什么? 假如你的親戚中有人是司機,你今天回去會對他們說些什么?
四、全課總結:
談談這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板書設計
1噸有多重
1 噸 = 1000 千克;
1t = 1000kg
計量較重的或大量物體的質量時,常用到噸。
噸用字母“t”來表示。
噸有多重 篇14
《1噸有多重》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教學了克和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較大的重量單位。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于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復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著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噸的認識”教學片斷中,當學生主動感悟出1噸有多重時,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讓你搬1噸的大米,你覺得怎樣?絕大部分學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動”。但有一個男孩說:“我想我能”,面對這件預先沒有料到的“意外事件” 。我讓那個“固執已見”的學生來背班上最重的同學并說感受,進一步引導,如果20個這樣身材的同學大約重1噸,讓你去背,你覺得怎樣?這男孩的回答是: “肯定把我壓扁”。并難為情地說:“老師, 1噸的大米我想我應該是搬不動的,太重了”。這男孩在體驗中被說服了。
課堂是學習的平臺,也是學生展示的平臺,在教學中,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
《1噸有多重》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是蘇教國標版三年級下冊教材第六單元的知識。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加以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了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于課前的反思,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
環節一:我從食堂借來了2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著拎一拎、說一說。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20秒。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2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5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5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著:一桶20千克 50桶( )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1000千克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 )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著,我“借題發揮”,讓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重量是一噸。
… …
教學完后,我注意到這兩個環節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節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20千克的重量,而且環節一的20千克與環節二的25千克差別不大,有重復之感,很難說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節一如果改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準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后,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后環節一和環節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噸有多重 篇15
教學內容:認識噸(1噸有多重)
教學目的:1、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結合具體情境,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教學重點: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噸,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難點:初步形成噸的質量觀念,能結合實際正確應用質量單位。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我們學過哪些重量單位?千克和克適合計量哪些物體的重量呢?
2、一袋白糖重( )千克 一個雞蛋重( )克
二、新授。
1、猜一猜。讓學生猜一猜大象的質量,引出質量單位“噸”。
我們以前學過重量單位千克和克。如果要計算一頭大象有多重,要知道一艘輪船能裝多重的貨物,用千克和克做單位就會感到不太方便,所以人們又規定了一個比較大的重量單位噸。
2、看一看,算一算。
(1)一頭水牛重350千克,3頭水牛大約1噸重。
(2)一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約重1噸.
(3) 一袋面粉約重50千克,20袋面粉約重1噸.
(4) 我們每人大約重25千克,40人大約重1噸.
(5)噸的國際單位符號是“t”
3、感知噸。
(1)請一位體重為25千克的學生,再請一位學生背一背這位學生,感知25千克有多重。
(2)想象1噸。一位同學重25千克,多少名同學的體重之和為1噸。
(3)想一想1噸與40名25千克重的同學的體重一樣嗎?
4、簡單的換算。
(1)10個100千克是多重呢?10個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1噸 =1000千克 1t = 1000 kg
1千克=1000克 1kg= 1000 g
(2)觀察噸、千克和克之間的關系,你發現了什么規律?(進率都為1000)
(3)我們知道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后,你們能運用它解決一些問題嗎?
5噸= ( )千克 8000千克= ( )噸
5、 說一說。
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單位要用噸。如第1幅圖的意思是這座橋最多能承受“50噸”的質量。
三、鞏固練習。
1、填一填。
6噸=( )千克 9噸=( )千克
4000千克=( )噸 27000千克=( )噸
2、曹沖稱象。
第幾次 1 2 3 4 5 6 7 8
質量╱千克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船上的石頭稱了8次才稱完,你知道這頭大象有多重嗎?
四、作業。
書上第22頁的第2題。
思路:估計重量 → 引出1噸概念的必要性 → 尋找1噸的參照物 → 確定不同物體重量單位 → 重量單位間的換算
噸有多重 篇16
教材分析
《 1 噸有多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是 “ 數與代數 ” 中 “ 常見的量 ” 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結合多個數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并認識到質量單位 “ 噸 ” ,了解 1 噸實際有多少。通過練一練使學生能熟練地進行噸與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能使用噸去觀察、分析、解決問題,感受噸在實際中的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學生分析
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掌握 “ 克 ” 與 “ 千克 ” 兩個質量單位,對質量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 “ 噸 ” 是一個較抽象的量。 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物體輕重問題,但相比于長度等單位還是缺乏認識。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操作,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活動,使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能被學生具體地感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質量單位 “ 噸 ” ,掌握1 噸 =1000 千克這一單位換算公式。
能力目標:能用 “ 噸 ” 表述物體的質量,能進行噸與其它質量單位的換算。
創新目標:提高學生認識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 、復習:出示課件, 口 答 : 6 千克 =( ) 克
8000 克 =( ) 千克
2 、激趣
大象也來稱體重,小明用地秤稱后說:您的體重是 3000 千克。大象說:前兩天我稱重時他們告訴我體重是 3 ,后面的單位也不是千克。同學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二、感知探究
1 、大家看書自主學習說說這是為什么?
2 、匯報:大象的體重是 3 噸。
3 、噸是一個什么樣的單位,它和千克有什么關系呢?
4 、匯報: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 1 噸 =1000 千克; 1t=1000kg (學生板書)
5 、同學們想知道生活中一噸有多重嗎?讓我們開始探究吧。
6 、出示課件, 1 桶油質量是 100 千克, 10 桶油質量是多少呢?
7 、1 袋大米質量是 50 千克, 20 袋大米質量是多少呢?
8 、我們平均每人大約重 25 千克。( )人大約重 1 噸。
9 、一頭水牛重 350kg , 3 頭水牛約重多少 kg ?也就是多少噸?
10 、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我們知道了 1 噸大約有多重,大家想不想親眼看一看 1 噸有多重?
11 、出示課件:班級同學體重表。
12 、這是上節課我們學習千克時,老師用人體稱給大家稱的。每個人的體重和 1 噸差的很遠,但我們的總體重呢?
13 、用 excel 自動求和,全班體重和是( )。比 1 噸多,多多少?
14 、猜測一下,多少個同學的體重是 1 噸。
15 、用 excel 自動求和證實。
16 、請這些同學到前面來,大家看一下 1 噸有多重。
17 、練一練: 4 噸 = ( )千克
7000 千克 = ( )噸
18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19 、 3 噸 500 千克 =( ) 千克
6700kg=( )t( )kg
20 、連一連,找到合適的單位。
三、拓展延伸
1 、生活中的 “ 噸 ”
出示課件, 3 幅圖片。說一說圖片的含義。
2 、數學小故事:曹沖稱象
教師講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給大家帶來一個問題:
船上的石頭分 8 次才稱完,請看記錄
第幾次
1
2
3
4
5
6
7
8
質量 (千克)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你知道這頭大象有多中重嗎?算一算。
3 、開放題:出示課件
有一座載重為 1 噸的橋,下面哪幾只動物可以一起通過。小組討論看誰的方法多,方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