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噸有多重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21-22頁。教學目標:
1、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有多重,掌握1噸=1000千克;
2、結合具體情境,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先安排了認識千克和克,再認識噸,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學問”的內容。“1噸有多重”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是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掌握1噸=1000千克,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噸有關的簡單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噸是較大的質量單位,平時學生接觸的機會很少,本節課我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多層次地反復感知1噸有多重。我認為,創設“生活化”的課堂,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課堂學習中,這樣就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合起來,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教學重點: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復習舊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9月25日(前天)晚上9時10分,我國航天史上發生了一件什么大事嗎?(神舟七天發射到太空上了)
師: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那激動人心的時刻。(播放視頻)
師:神舟七號滿載著我們全國13億人民的希望飛上了藍天,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是我們國家科技進步的象征。老師課前調查了一下,神舟七號有58米多高,這么高的體型有多重呢…
(板書:40)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的同時,感受到用剛剛學過的“克”和“千克”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從而自然地引入了“噸”這個更大的質量單位。)
(板書課題:1噸有多重)
簡單復習克和千克。
二、實踐體驗“噸”
1、初步認識“噸”。
師:“噸”用字母t表示。說說看,什么情況下用“噸”作單位合適?(學生根據錄像中的實物特點概括出:計量很重的或很多的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做單位)
2、借助活動, 直觀體驗“噸”。
(1)質疑激趣。
(2)感受25千克的質量
①個別學生匯報自己的體重。
②說明三年級學生標準體重是25千克,也就是說體重在25千克左右,比25千克多一點或少一點的體重都是標準的。我們班哪些同學的體重比較標準。這樣,我們同桌同學互相之間像老師這樣背一背,感受一下25千克大概有多重,把感受記在心里。
③感覺25千克怎么樣?(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3)算40個同學的總體重。
(4)建立1噸重的觀念。
師: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剛才記在心里的感受,一個同學體重25千克。咱們這兒站了40個同學,總體重是1000千克,你感覺怎么樣?(學生閉眼感受)
師指出:1噸=1000千克,并介紹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再次回顧神舟七號發射上天的偉大和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3.聯系生活,進一步認識“噸”
多媒體出示教材第21頁“看一看”(根據實際需要有改動)
(1)小組內看圖討論:這些物體分別要幾個才能達到1噸?(師深入小組,對讀圖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2)算一算。
學生交流:
10桶油約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約重1000千克; 50筐蘋果約重1000千克; 3頭水牛約重10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