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教材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為了使學生獲得克、千克的明確觀念,要充分利用直觀,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活動,使較抽象的質量單位能被學生具體地感知。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知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重、難點: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
課前準備:學生準備 1、了解生活中的各種秤及用途。
2、每組準備一個臺秤(或一個彈簧秤)兩個熟雞蛋、兩袋鹽、1小袋水果 、幾枚硬幣
教師準備 1袋棉花和1袋鐵釘(大約都是1千克左右)并為每組學生準備一個天平 。
教學手段:動手操作 合作交流 感知體驗 多媒體課件
學校及學生的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具有現代化規模的省級師范校,學校的各個班級都配有電腦、投影儀等先進的教學設備,學生很容易從網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學校地處市場、超市和藥店等公共場所較近。學生經常跟家長一起買東西能看見不同類型的秤(如:臺秤、電子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但平時人們經常交流的語言還是幾斤、幾兩,因此學生對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很陌生,另外,班級學額(60人左右)較大,分組時各組人數要達到8—10人,這可能對教學造成一些障礙。因此,教師一定要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創造有利的條件讓學生多進行實際操作,使較抽象的質量單位能被學生具體地感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學校準備在下周三進行一次拔河比賽,咱們班應該選那些同學參加呢?
(生紛紛指出學生的名字。)
師:(指著班上最瘦小的一名學生)為什么不選他?
2、實踐體驗。
同時讓高大的一名學生和這名瘦小的學生互相背一背,并把感受講給同學們聽。
再請學生掂一掂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并互相說一說。
3、學生匯報自己的感受,教師引出課題。板書:有多重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使學生以強烈的渴望進入下面的學習。)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一)認識生活中的秤
1、師:要想知道某個人或物體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辦呢?
2、生分別說出自己見過的一些秤,同時教師根據學生說的出示一些秤的圖片(多媒體出示)和實物。
3、讓學生觀察帶來的臺秤、彈簧秤、天平,觀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稱物體的質量呢?想好了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一下。
指名匯報,隨機介紹kg是千克的表示符號。
4、本節課我們就用臺秤、彈簧秤和天平來稱一稱。
(二)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
1、稱一稱。把自己小組帶來的兩袋鹽放在臺秤或彈簧秤上稱一稱。
生觀察秤的指針指向幾,老師指出1千克就是兩袋鹽的質量。
2、掂一掂。再把剛才稱的鹽放在手中掂一掂,邊掂邊用眼睛體會1千克有多重,并說說掂1千克的感覺。
3、估一估。
師:你們再掂一掂身邊的其它物體,能找出哪些東西重1千克嗎?估計后再把這些物體放在秤上稱一稱,并互相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