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除法:除法的驗算
由于除法計算的結果可能有余數,也可能沒有余數,所以除法的驗算相應地也有良種情況。本課教材分兩段:第一段教學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第二段教學有余數除法的驗算。結合具體的實際問題學習除法的驗算,有利于學生體會驗算過程和結果的實際意義,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驗算。
課后反思1:
以“過生日買蛋糕"的話題導入新課,將一節課的數學學習置于解決現實問題的情景中,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在教授除法驗算這一環節,由”檢查小朋友的計算對 不對“的話題引起學生探究驗算方法的欲望。驗算的方法,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啟發學生結合所進行過的學習活動,依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以及獲得的經驗,通過同學間的交流,提升經驗,歸納出來。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后反思2:
當一提到“他算得對不對?有什么辦法驗證?”這一問題時,學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數這一方法進行驗算,看來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將新舊知識相聯系。有余數的除法驗算,學生能進行口頭檢驗,但用豎式進行驗算很不夠理解,對驗算的意義和方法還不明確,總忘了加上余數,雖然商乘除數的結果非常明顯與被除數不一致,但他們也認為自己進行了驗算,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務型的進行除法的驗算。最后,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已經先初步小結了兩種情況的驗算方法,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及活動獲得的經驗,通過回憶、同學間的交流,將知識提升、歸納。但是,學生缺乏對問題的概括能力,出現會這樣算,但不會用概括性的語言進行概括總結。
課后反思3:
本節課先口算除法練習并結合教學的主題圖,引導學生根據圖中的數學信息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問題意識。
學生自由猜想圖中小朋友帶了多少錢,進而變化例題中的數據,先解決“63元可以買多少個蛋糕”再解決“63元可以買多少個面包”并比較有余數的除法和沒有余數除法的驗算,使學生明確驗算方法,隨機讓學生用驗證的方法判斷數學問題計算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