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遠方的大山教學反思
2.關注信息提煉。對文中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表達劉翔內心活動的句子,引導學生從大篇幅文字里篩選最有價值的信息。在了解信息的基礎上學會概括文章內容,發現寫作順序。
3.關注讀中感悟。
4.關注課文的朗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使用恰當的語調等。
但由于學生預習不充分,在檢查預習情況時,學生大都讀得不理想,其中還有幾個同學讀得太生疏,總是出現錯別字,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不是讀錯了就是不認識,還有的把句子也讀破了,根本不要說是讀正確流利了。從這點來看,不讓學生預習是不行的,預習不充分也是不行的。何況這冊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部分就是指導學生如何預習課文,看來對學生習慣的培養很重要,并且能培養成好習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翻越遠方的大山》教學反思
《翻越遠方的大山》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以第一人稱口吻真實記錄了劉翔從“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能親眼看到約翰遜”到戰勝世界“跨欄王”的經過,這樣的經過就是從起飛到超越夢想的過程,蘊含了“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有超越夢想的可能”的道理。教完這篇課文后,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總體感受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我校提出的“一線四步”模式展開教學。緊緊圍繞劉翔的“努力——進步——成功”為線索設計環節。通過關鍵詞“遙不可及”、“站在山腳下”、“翻越了大山”,逐步引導學生體會到了劉翔成功的兩個要素:頑強拼搏與不斷累積的自信。
二、反思各個環節
1、自讀積累環節。
課前我讓學生積累了有關“志向與堅持”的成語和名言,教學伊始先讓學生匯報積累的情況,教師再提供自己搜集的成語和名言,讓學生再記憶。教學中逐步引導學生把積累的成語和名言運用到學習中。當劉翔摔倒時用名言鼓勵他,當劉翔成功后用成語贊揚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與運用能力,同時領悟成功離不開自信與堅持。
2、導讀達標環節
“一線四步”模式強調以讀為主線。課堂上,我采用指名讀、默讀、男女生分讀、全體學生齊讀、教師范讀多種朗讀形式,充分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劉翔成功的原因。從而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得到突破。
3、讀寫訓練環節
為了使學生對知識能夠活學活用。課堂上,我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了讀寫訓練題——劉翔能超過約翰遜,這與他堅持不懈的訓練分不開,可是課文中沒有對如何訓練做介紹。因此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啟發學生想象劉翔是怎樣艱苦訓練的,使學生把想象與表達結合起來。通過反饋,學生都樂于表達,有幾位學生還能用上比喻修辭手法,把語句表達的十分生動。有的說:“狂風暴雨中,劉翔像一只搏擊風雨的海燕。”有的說:“烈日炎炎下,劉翔像沙漠中的一株仙人掌。”
有的說:“寒冬臘月里,劉翔像傲立風雪的寒梅。”……在表達中,反映出學生對劉翔不畏艱難、堅持訓練的品質已經感悟到了。
4、閱讀推介環節
課文講述劉翔如何一步步獲得成功,這與他認定目標、永不放棄、自信堅持分不開。像這樣的人物、這方面的故事還有很多,以前讀過一篇短文——《登山人》,短文就屬于這種類型。好不容易在電腦上找到了這篇文章,我覺得把它定為課內閱讀再合適不過了。課堂上,學生讀了短文,了解了三個登山人不同的做法、想法,明白了要向第三個登山人學習。這樣,就使學生從中再次受到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品質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