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教學案例
旦:長橫位置使字平衡
2、描紅
3、臨寫《習字冊》第一部分
4、組織點評。
【設計理念:中年級乃至高年級語文教學就忽視寫字的指導這是“大忌”。一是因為中年級段識字量大,識字任務重;二是因為學生的識字能力不夠強,筆順還需要老師指導鞏固;三是因為剛剛練習使用鋼筆寫字,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容易寫錯的筆畫,容易記錯的結構一定要強調。人認識事物往往“先入為主”,小學生更是如此。如有疏忽,一旦印象固化,很難糾正,勢必導致“事倍功半”。 】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通過品讀凱巴伯森林及鹿群在一百多年前后發生的巨大變化,體會自然界中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理解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功臣”和“禍首”在文中的意思,讓學生強烈感受到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啟發質疑,激發興趣
1、板書課題,依次貼畫:看到狼和鹿的圖片,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討論總結:美麗的天使——鹿——活潑、美麗、善良
邪惡的敵人——狼——兇狠、殘暴、狡猾
2、可是課文最后一小節是如何評價它們的?
出示:人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捕殺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們特意要保護的鹿,一旦在森林中過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
3、指名讀,讀了這段話,你最想弄清楚的問題是什么?
歸納:為什么把活潑可愛的鹿稱為“禍首”,而把兇狠殘暴的狼稱為“功臣”呢?
【設計理念:“學貴有疑”“學貴生疑”。教學中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知識積累,談談對狼和鹿的評價,適時出示課文中的不同觀點,引導學生質疑,水到渠成,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感悟文本,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
二、對比品讀,感知變化
1、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1)森林和鹿群在一百多年間發生了怎樣的巨大變化?
(2)把能表現森林和鹿群變化的句子畫下來。
2、組織交流
一百多年前:
(1)生讀:一百多年以前,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小鳥在枝頭歌唱,活潑而美麗的鹿在林間嬉戲(屏幕出示)。
教師在黑板上狼和鹿圖片旁畫出凱巴伯森林的簡筆背景畫:樹、草、遠山
再貼上兩幅鹿的圖片
(2)再讀這段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能把想象到的美好景象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嗎?配樂朗讀,師生共練。
一百多年以后:
(1)生讀:整個森林像著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屏幕出示,配以遭受破壞的森林作為背景圖)。
(2)讀了這句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想象:小樹、野草、野花都不見了蹤影,甚至連樹葉、樹皮、樹根都被鹿吃得精光,森林中綠色的植物在越來越少……)(地上光禿禿的,小河干涸了,到處塵土飛揚,森林里很荒涼,枯黃的范圍越來越廣;森林已毫無生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