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孫中山破陋習教材研讀
王以景:
從角度去解讀這篇課文:
20世紀60年代,一次下鄉參加“四清”運動時,我曾一位爽朗而熱情地老大娘提出,想看一看她的小腳。老大娘猶豫了一下,答應了。但我只看了一眼,就惡心得差點兒吐了起來。因為毫不夸張地說,那小腳不但丑陋,甚而恐怖,就像是個被捆綁了幾千年的干尸。
老大娘看見了我的反應,盯著自己的小腳,苦笑著說出了一句令我終身難忘的話:“也他娘的邪門了,過去就覺得小腳好看,大腳難看!”
大腳難不難看,有一種人能看清。他們能夠站在歷史的坐標上審視今天的人,因為歷史就是規律,而規律天然地具有不可抗拒的校正功能。孫中山就屬于這一類人。
蕙風:
甜版說的極好,讓學生走近人物,了解人物,并有自己的思考產生,審視人物感受人物的形象、思維,以讀為主,在讀中思考,理解文本內容和思想,并學會堅持自己的意見,有批判的去看人看事看物。
柔指輕敲:
除了體會孫中山敢于反抗封建陋習的革命精神外,我們也應該通過文本傳承給孩子“獨立思考、不盲從,具有獨立人格”的思想。所以,我提供了一些關于陋習的資料,旨在學完課文后,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身邊的陋習,以及思考怎樣破除身邊的陋習或改變自身的陋習?
清風之旅:
說真的我不是太喜歡這樣的課文,太凝重了,學生和那時的情況相去甚遠,在一部分學生感嘆的同時可能還會有學生覺得可笑,體會封建陋習對人的傷害和孫中山對此的憎恨可能是個難點
本課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理解纏足陋習的根源,先學習第一自然段,理解到孫中山的姐姐開始是一個活潑能干的女孩,再學習第七自然段,知道了“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臉,再也聽不到姐姐的歌聲”,通過對比讓學生質疑:為什么姐姐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這件事為什么會深深地刺痛孫中山幼小的心?繼而讓學生讀2—6自然段去探尋問題的答案,(很多孩子剛開始會認為這是媽媽要給姐姐纏足的,從而給姐姐帶來了痛苦),此處要抓住媽媽說的話和下面兩句話
媽媽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媽媽擒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的比較去深入體會媽媽纏足的理由,讓學生去討論這到底是誰害的,是媽媽嗎?
這時再引導學生來看孫中山的表情(圖)和語言,想象他當時會怎么想?通過
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這兩句話的比較去體會
梅潔:
我認為這篇課文就應該抓住“孫中山為什么破除陋習的”這么一個中心議題進行討論、交流,從而讓學生再通過朗讀體會孫中山破除陋習的原因。然后再進行引申:在你身邊或者你還知道哪些陋習,你準備怎么做呢?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王以景:
孫中山破陋習,為何要破?可采用讀中體悟的方法,走進文本。
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陋習對人的殘害,可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獲得這樣的體驗:
課文的第一段描繪了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女,可以看到沒有纏足前的姐姐是多么快樂;而課文的第七段與第一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然姐姐被纏足剝奪了快樂。
讓學生從對比讀中充分體會到這一點,學生就會與課文產生共鳴,充分認得到孫中山此舉的確實是正確的,應該的。
繼而這深入地走進課文,讀纏足的過程,是怎樣一個痛苦的過程,再深入地激發學生對此陋習的憎惡,從而再次加深對孫中山破陋習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