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孫中山破陋習教材研讀
洌水:
我想,和根深蒂固的封建陋習相比,小小的孫中山那點力量可能太微不足道了,不足以撼動這座大山,但我們也看到這件事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當他長大,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這一陋習。
孔令權:
“以后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
這一句,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姐姐的生活會有哪些不便,來體會纏小腳給姐姐帶來的痛苦。
再聯系前文中提到的姐姐不怕吃苦、愛勞動、能干、關心弟弟、活潑可愛等,兩者對比,提示封建陋習給過去女子帶來的災難。
孫中山從小就具有凡事獨立思考,不盲從,敢于反抗封建陋習的獨立人格,堅決與封建勢力作斗爭的革命精神。
我覺得這是文章引導學生的一個重點,不必在陋習過多糾纏,而應把重點放在了解偉人孫中山,學習孫中山這一方面。
柔指輕敲:
可是,如果不了解陋習的危害,就不明白孫中山為什么要破陋習;如果不了解陋習的頑固,就不理解孫中山當時反抗陋習的難能可貴,那么,又怎么能夠體會到孫中山“從小就具有凡事獨立思考,不盲從,敢于反抗封建陋習的獨立人格,堅決與封建勢力作斗爭的革命精神”呢?
想象纏足給姐姐帶來哪些痛苦以及生活上的不便,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纏足陋習的憎恨和對千千萬萬纏足婦女的同情,同時也對孫中山破陋習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支持!
甜甜的語文:
認真讀了上面的發言,感覺網友們的發言對我啟發很大,比如,姐姐纏足前后的對比,向長輩打聽纏足的痛苦等,“語文味兒”和“生活味兒”交融在一塊,學生的感悟一定會很深刻的。
研讀教材,課文中兩次提到“淚”,一次是纏足時,姐姐“眼淚直往下流”;一次是媽媽“含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門”,還有省略號,從串串眼淚中可以悟出文本的真情和真意。
如何引導學生悟?一般地,我們喜歡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自由地談談體會,然后朗讀,體現“以朗讀為主線,感悟為核心”的方向,效果是好的。
還有個辦法,就是“示悟”,示范式的感悟,學生朗讀,教師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再讀、再悟。
教師談體會,當然要到位,能以情,這就需要教師研讀教材和教學實踐的功力了。
洌水:
與禮貌者商榷:該怎么衡量陋習與“傳統民俗”?比如在我們這兒,有這樣一種風俗:每年冬至(或除夕),要到過世的老人墳前祭拜(燒紙錢),寄托思念之情,這到底是陋習還是……
趙軍:
我想這還是以“危害”來衡量吧!
柔指輕敲:
這個應該不算陋習吧,因為它畢竟沒有給人們帶來什么危害啊。
禮貌者:
我在課上也遇到這問題,我引導學生我們這過冬燒紙錢是一種習俗,更多的是表達了對親人的一種思念,當然不排除有些人想以此想請求祖宗保佑、當官發財的想法,所以我們要一分為二去看。如果屬于前者,這種活動也末嘗不可,掃墓還帶花圈花環呢!倘若是后者,這樣的活動非改不可!
雪花飄飄:
故事內容離現在的兒童生活已相當遙遠,那么今天的孩子來讀它應當受到怎樣的精神熏陶呢?我贊同孔令權的意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陋習,孩子們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呢!這篇課文正是引導孩子們思考的.
閑云:
我認為這一課的重點應放在孫中山為什么要破陋習上,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探究三個人物內心,從而得出究竟是誰害了姐姐和孫中山為什么首先要破纏足這一陋習答案.另一個重點應讓學生搜尋身邊的陋習,學習孫中山破陋習的精神,堅決抵制現存的陋習,為營造文明的社會環境作出貢獻.我想,這也是編者為什么要編排這一課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