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孫中山破陋習教材研讀
從母親的語言當中,我們可讓孩子們知道,雖然這是個陋習,但當時人們卻是普遍認同的,“女孩子不纏小腳會被人家笑話的“,可讓學生知道破這個陋習不是那么容易的,從而體會到孫中山作為中國革命的先驅確實為我們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進而像甜版建議的那樣,再帶領學生進一步去認識生活中的一些陋習,該如何破除點到即止。
柔指輕敲:
審美的確最具有從眾性,追溯女人纏足的原因也正因為男人認為“三寸金蓮”的可愛。不過,這里所講的小腳已經不是審美的問題了,而是反映出封建女子在地位上、經濟上對男子的依屬,為取悅男子不惜忍受非人的酷刑:纏足,并且代代相傳。孫中山破陋習,解放的是婦女的身心,反抗的是封建的惡勢力。
清風的思路很好!兩對句子的比較有助于學生對人物內心的理解,更進一步體會到母親的無奈和孫中山內心的痛苦。
趙軍:
教這篇課文的時候容易教成社會課,或者是思想課,我們要避免上成那樣。
纏足僅僅是不能下田干活嗎?不是,那為什么姐姐會沒有了笑臉呢?
生長是生物自然的規律,而纏足違背足的生長規律,疼痛!
柔指輕敲:
可以補充一些資料,引導學生想開去,了解和體會纏足給婦女所帶來的身心傷害。有人說:纏足是把骨頭打折了踩在腳下。又有人說:小腳一雙,眼淚一缸,足見纏足對中國婦女的殘害。
紫云英:
我在教學前先讓學生搜集有關纏足的資料或者向自己的長輩打聽有關纏足的內容,課上我和學生一起交流了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學生學習興趣還算濃(我原以為上這篇課文課堂氣氛會死氣沉沉).
教學時,我用對比的方法學習課文,著重比較姐姐在"纏足"前后的變化,通過朗讀,體會"纏足"對姐姐造成的傷害,這種傷害不但是肉體的傷害,更深的心靈的傷害,所以當孫中山目睹姐姐含淚纏足的一幕后,他的心也被刺痛了,他對"纏足"已產生了一種痛恨的感情,當他當上臨時大總統后就馬上廢除了這個陋習.這也就解決了孫中山為什么要破陋習這個問題了.
讓學生了解以前生活中還有那些陋習,部分學生從爺爺奶奶那里了解到很多,比如:男子留長辮子,男女不同校等.這些應該也算是陋習吧?
柔指輕敲:
以景說得對。其實,“女孩子不纏小腳會被人家笑話的”這句話正是體現孫中山有獨立思考、敢于反抗的關鍵語句,也是善良柔弱的母親含淚給女兒纏足的真正原因。
趙軍:
我以前在教這篇文章的時候一直有這么一個疑問,為什么孫中山在看到姐姐纏足的時候沒有采取一些激烈的舉動。阻止纏足。
這也是我教這篇課文的一個遺憾,因為兒童對兒童的行為更加具有同感,如果這里有描寫孫中山拉拉母親之類的,那我想學生對破此陋習的決心也會增強。
柔指輕敲:
大概因為那時他年紀小,雖然知道這樣做不好,卻又想不出辦法來解救姐姐。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孫中山雖然具有革命精神,但并非做事魯莽、行事沖動之人啊。
您的意思是,本文如果在孫中山勸阻母親時加上他的動作和神態,更能增強孫中山憎恨纏足陋習的效果,對嗎?
這個我倒也有同感,文中僅通過孫中山的兩句話“你為啥要姐姐受這份罪呢?姐姐纏了腳,還能下田干活嗎?”“既然知道纏小腳不好,就不該去做,別人笑話怕什么!”來表現孫中山“對封建陋習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精神”似乎還不夠有力,而且第一句的提示是“便對媽媽說”,稍嫌平淡了些。況且前面有“又是生氣又是心疼”,人在這種又急又氣的情況下,語氣應該會比較沖些,改為“便沖媽媽喊”是否會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