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的變化規律
師:很多同學都下過圍棋,自己走一下,對方走一下。我們也來學這種形式,我說一半,你說一半。
①出示:a×b=20,(a○ )×=
師生互說在同桌互說。
②(a○ )×(8○ )=
師生互說在同桌互說。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我們在學習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是怎樣算的?如12×30,為什么在計算12×3=36后可以在末尾再添一個0。(引導學生用今天的知識講就是因數3乘10,那么積36也乘10得360。我們早就在運用這個規律了。)
《積的變化規律》反思
茅珠丹
由于這次的教研主題是要體現“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所以不管在目標或例題的處理上都溶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些新的嘗試。下面談談幾點主要的感想:
1、教材的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并掌握一個因數不變的規律就可以了,但我在這堂課中特地滲透了“兩個因數都變”的思想。是基于以下思考的。這堂課中的配套練習中第5題提供了“兩個因數都變化時的一種情況,即:一個因數乘幾,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不變。讓學生相對完整地研究因數與積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能夠更多地體會到事物間的密切相關,受到辨證思想的啟蒙教育,另一個也是為了應試教育。
2、創設情境,探究新知。我創設了買楊梅的情境,目的是讓學生在感情趣的氛圍中來感受新知識。這也符合我們縣市提倡的要算用結合。
3、新知的探究素材我進行了處理,將書本中的都是 “第二個因數不變,第一個因數變化”改為再一組算式里既有第一個因數不變也有第二個因數不變,這樣便于學生直接得出結論,還能觀察到兩個因數都變的規律。
4、有關積的變化規律,也就是根據幾道相關的算式讓學生說說你有什么發現,教材里,作業中都已經有鋪墊,學生并不陌生。于是我將:“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的規律探究過程改為猜想→驗證→歸納→應用。
5、在練習中,將教材中的根據16×17,思考16×34、16×51等題做了改動,主要是考慮到學生還沒有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還不能馬上就看出17與34、51等數之間的倍數關系,不少人會選擇筆算。改為如下一組題:15×12=180 15×48=
15×24= 15×60=
15×24= 15×60=
這樣12與24、36等數之間的倍數關系更加明顯,學生就會感受到學了這堂課后能使某些計算簡便。
6、在小結的時候溝通聯系,加深理解簡便算法的算理。使學生明白應用積的變化規律,可以使因 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計算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