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升和毫升》集體研討
一、教材分析
升和毫升是容量單位,經常用來表示容器里容納的液體的體積。教材在教學體積之前先教學升和毫升,是因為這兩個計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極廣,幾乎隨時隨地都可能接觸到。盡量早些教學升和毫升,既方便學生生活,又為以后教學體積積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升和毫升是在體積之前教學的,因此采取了直觀認識、直覺感受為主的教學方法。
本單元結合現實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初步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和毫升。先讓學生認識容量和容量單位升,再認識容量單位毫升以及升與毫升間的進率,然后安排練習二進行一些綜合練習。主要有以下幾點:
1.讓學生聯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和比較,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和毫升的實際意義。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比較,感受采用同意的容量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觀察生活里一些常見的盛液體的容器以及它們所采用的計量單位,認識1升和1毫升的實際意義。
2.讓學生通過時間活動,加深對升和毫升的認識。在認識升以后,教材讓學生找幾個常見的容器,分別倒入1升水,看看有多少,感知1升的多少。在認識毫升后,讓學生用滴管做實驗,數數1毫升大約有幾滴;倒出100毫升的飲料喝一喝,算算喝一口大約有多少毫升。
3.注意培養學生對容量的初步估計能力。首先,注意估計方法的指導。其次,安排豐富的估計活動,如結合1升的認識,估計常見一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還是少,估計現實生活里不同的容器大約分別能盛多少升水等。
二、學情分析
學生的已有生活知識經驗是:1.容器越大,能盛的水就越多;2.對正方體容器的感性經驗。第一個已有知識經驗對學生正確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關重要,并為深層次理解“容量”的含義打下基礎,學生建立概念的線索是“感性材料→數學含義→概念的具體化”。第二個已有知識經驗對學生正確理解、體會“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雖然通過一個標有“1l”燒杯似乎也能讓學生體會這“1升到底有多少”,但這樣無法讓學生將“升”的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銜接起來,學生的認知也是“無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難進行深層次的理解。
三、單元教學總要求
1.使學生在具體的觀察、操作中感受并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和毫升,聯系實際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觀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初步了解測量容量的方法,能聯系生活實際選擇合適的容量單位并進行表達和交流;能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
3.使學生聯系實際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重點
1. 以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2. 教學升和毫升,讓學生體會它們的實際意義。
為突破教學重點,教材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體會“盛的水多”就是指容器的“容量比較大”,有意義地接受“容量”的含義;再將“容量”這一抽象的數學概念回歸到現實的層面上來,引導學生體會“經準確測量或計算容量的多少,就要用統一的容量單位”,為學習“升和毫升”打下伏筆。在教學“升和毫升”時都是設計了從生活實際引出并體會1個單位有多少、自制簡易量器和用量器測量等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