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升和毫升》集體研討
五、教學難點
教學升和毫升,讓學生體會它們的實際意義;并引導學生應用升和毫升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
為突破難點,教材通過介紹“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里裝滿水,倒入量杯正好是1升”,幫助學生依據已有的正方體容器的感性經驗來建立“1升到底是多少”的認知表象;以及通過介紹量筒,然后觀察量筒里的1毫升水,讓學生明白毫升是計量較少液體的單位。并通過滴水實驗讓學生體會到“十多滴水”大約1毫升。教材在初步認知的基礎上還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操作活動、實踐活動。
六、課時安排(6課時)
認識容量和升 2課時
認識毫升 1課時
練習二 1課時
美妙的“杯琴” 1課時
練習與講評 1課時
七、教學片段設計及設計意圖
片段一:創設情境,認識容量。
1. 出示兩個茶杯。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個茶杯,誰能說出哪個杯子里盛的水多?
哪一個杯子盛的水多,我們就說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們就說它的容量小一些。(板書:容量)可以盛水或其他液體的物品我們稱它為容器。
2. 出示兩個水壺。
談話:你知道哪一個水壺的容量大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在生活中看到過其他的容器嗎?舉舉例子并來比較一下它們容量的大小。(如家中的熱水壺跟水瓶比較、浴缸和洗臉盆比較)
3.談話:請同學們觀察在這個水壺中盛了多少水。想一想,你能說出這個水壺的容量是多少嗎?你是怎么想的?
我們可以把這壺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組活動,將一壺水分別倒入各自準備的水杯中。
誰來說一說,這壺水有幾杯?
同學們說的都不太一樣,大家覺得這樣說科學嗎?如果別人這樣告訴你,說這個水壺能盛5杯水,或者說能盛4杯水,你能知道這壺水準確的容量嗎?因此,人們就需要給容量定出統一的單位。
(此片段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觀察比較,體會容量和容量的大小,感受計量容量的多少要有統一的單位。)
片段二:實踐操作,認識升。
1.談話:請同學們拿出從家中帶來的各種容器,并分別在小組里交流一下帶來的容器上標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單位。
2.讓一些學生說一說本組中帶來的最大的容器的容量。(板書:升或l)如果有亳升,則向學生說明一下課再來學習。(把課題板書完整)
談話: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單位之一,那么你認為1升有多少呢,小組交流一下。
3. 談話:要想科學地認識升這個單位,我們先來認識這個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來測量液體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標著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教師緩緩地往量杯里倒水,夠1升后,讓學生輪流觀察,然后把水倒出。
出示正方體紙盒,指導不生量出它的長、寬、高。談話:在這個長、寬、高都是1分米的正文體紙盒中裝滿水,再將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發現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長、寬、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體的容量正好是1升。
(此片段設計意圖:認識1升要準備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容器和1升的量杯。先讓學生認識量杯及量杯上刻度表示的含義;再讓學生量出正方體容器各條邊的長,然后在容器里盛滿水,用量杯測量這些水有多少,明確每條邊長度是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的容量是1升,以便學生形成容量單位“升”的清晰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