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堂實錄
師生:(齊讀)
師:(用力加“!”)再讀一遍。
師生:(呼喊著再讀,再加一個“!”)。
師:我們相信,有我們這些熱愛和平的人,不久的將來,世界一定會太平,“和平之花”一定會永遠燦爛!
六、布置作業
師:建議同學們,下課后把你感受最深的語句摘抄下來;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寫成一篇小文章。
[總評]
1.創造性地理解、使用和處理教材,取舍和豐富教材。既尊重課文的整體,又避免了面面俱到;既突出重點段落,又保持了理解的完整性。第一和第七自然段做淡化處理,而課文內容沒有涉及的內容,即內容的空白,卻利用了多媒體課件適當地加以補充。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和交流有關戰爭的資料,也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體驗。
2、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閱讀使讀者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實際,教師遵循學生情感積蘊的線路指導閱讀,同時,通過默讀、朗讀、多媒體等手段,誘發情感共鳴。
3.三個維度的發展目標統一。通過利用多種手段,指導學生理解和感受,學生不僅可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領悟到閱讀的過程和方法,從而學會閱讀。同時,一種強烈的正義感、一種對戰爭的憤慨之情和保衛和平的責任感,也會伴隨著情感的體驗過程油然而生。
4.重視朗讀。朗讀對理解課文、體會思想感情具有重要的、無可替代的作用,是與文本對話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師注意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并注意讀出自己的內心感受,通過朗讀,激發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
5.體現書面表達與閱讀的整合。課堂上,在充分理解課文和深入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和心聲訴諸筆端,既是閱讀反思,又能鍛煉書面表達能力,事半功倍,一舉兩得。課后,建議學生摘抄詞句,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寫成一篇小文章,更體現了閱讀、反思、積累和習作的自然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