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板書:
伽利略
偉大 學生板書(概括伽利略品質的詞語)
眾里尋他千百度
——記我的磨課過程
東柵中心小學 陳璐偉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也許是我們老師上課或者說是作課最想達到的一種境界.但是最好的那個他好像總離我忽近忽遠.我簡單說說我思考追尋的過程.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是我們新課程四年級第25課的一篇課文,我先從題目中這個詞語——著zháo地還是著zhuō地說起吧.教參和學生手中的《跟我學》等一些教輔資料上大多認為讀zháo地,在我產生疑問之后我查詢了一些網上資料,發現竟然也有不少的爭論,粗粗估算了一下有近百條評論和探討的帖子,好像說得都有理,手邊的字典,詞典都用上了,有的干脆說通用,最后去找了本辭海.根據辭海的解釋:接觸到.如:著陸;著落;不著邊際.著地與著陸意思相近.后來又問了何老師, 好像何老師也去研究了一番后肯定了我的答案.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句話,"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這不是念zháo 嗎再查辭海.發現辭海中念zháo時,有一種解釋:到;成.如:拿得著. 其實這句話就是上不到天下不到地.這樣一想就堅定了我的看法,應該念zhuō 為了得出這個結論,我前后大概化了十幾個小時進行了考證,三個收獲:一,學會了查辭海;二,對百度里的一個所謂的最佳答案發表了評論,認為那個zháo的答案是錯的;三,堅信自己是對的.
這篇課文的確很難上,當我選擇這篇文章后,馬上有老師對我說,千萬別上成物理課!那么我腦海中的第一思維是:我該怎么教 我預設分兩課時來進行,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的1-4自然段.第一次試教我的切入點放在了伽利略試個怎么樣的人但上下來以后,感覺到很不流暢,老感覺是我牽著學生在走.因為讓學生自己體會伽利略是個怎么樣的人時,學生較難理解挑戰權威等品質.于是進行了第二次思考,確立了以兩個人物為線索的思路,先讓學生學習介紹亞里士多德的第二段,并呈現其觀點,形成了"確立權威,提出觀點"的學習板塊;之后再導入到伽利略, 讓伽利略對權威提出懷疑,理解其獨特的思考過程,這樣也形成了"提出疑問,挑戰權威"內容板塊;最后圍繞伽利略怎么做試驗來展開,抓住反復,許多次兩個詞語做文章,形成"試驗操作,證明觀點"板塊,整篇課文總的形成"立權威—破權威—再立權威"的結構.第二次試教較流暢,以兩個人物為線索,思路是很清楚的,但在這樣的設計過程中,教師的地位過于強勢,學生也學得比較被動,似乎是讓學生鉆教師預設好的一個個圈套.在聽取了何老師等專家的建議之后,我又進行了第三次的思考,讓學生怎么學教學時以"伽利略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這一句話切入,形成一個主干問題,這成為一條明線.教學時先通過對亞里士多德的學習了解,立亞里士多德的權威,作為學習伽利略的時代背景,然后讓學生找找伽利略的偉大表現在哪些地方然后在理解伽利略偉大的同時,以兩個人物為暗線,邊立邊破,最后又統一到偉大上來.這樣這節課我在品讀文章時安排了四個環節"創設背景 確立權威"," 善于思考 提出質疑"," 勇敢面對挑戰權威","試驗操作,證明觀點".這樣設計,可能整體性更強,從學生學的方面考慮更多一些,畢竟學習是學生自己學的.
上課后感想:課堂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以學生的學為教學的切入點.教師在解讀文本,分析文本,重組文本時都應當考慮學生的實際,想想學生會怎么理解,怎么樣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從第一次試教到今天的成形,我一次比一次地感受到這一點的重要性,一堂好課,只有學生真正地學起來,思維動起來才是成功的課堂.至于人文性,工具性的考慮, 我不刻意去強調,盡量不留痕跡,自然,相融合,真如專家說的那樣,真的如果把課文學透了,訓練到位了,人文性也會自然體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