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講述了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年輕時代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敢于挑戰權威,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所謂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后,在人們的辱罵與猜疑中走上比薩斜塔,用事實驗證了真理。課文贊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勝,敘述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在寫法上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通過從質疑、求證到公開試驗這樣的具體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二是通過環境或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過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對伽利略的嘲諷的描寫,襯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說明了伽利略在雙方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的情況下,他在冒著多么大的風險!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感受并學習伽利略大膽懷疑,相信科學,執著追求的精神;二是結合理解課文,學習作者通過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伽利略試驗的過程與結論,并受到啟發,初步學習一些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這句話用假設關系的復句和連續兩個反問,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科學界狂熱崇拜二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將他的話奉為不容置疑的真理。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伽利略善于思考,敢于向權威挑戰,更表現出了他對真理執著追求的科學態度。
②他向學生們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伽利略在經過嚴密的推理和反復試驗后證明自己是對的,才向學生宣布結果,并要在比薩城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主要目的是打破當時科學界盲目崇拜、迷信權威的思想,讓人們形成科學的態度。
③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事實勝于雄辯。伽利略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使人們轉變了觀念:對權威要尊重,但不應盲從,權威也有錯的時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對詞語的理解。
信奉:信仰敬奉。文中指當時研究科學的人們對亞里士多德奉若神明,將他作為真理的化身,對他的每一句話都深信不疑,表現了人們對權威的盲目迷信。
固執: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文中指人們認為亞里士多德根本不可能有錯,而伽利略的執著卻是固執己見的表現。
膽大妄為:形容一個人膽量大,胡作非為。伽利略指出亞里士多德的錯誤,激起了迷信亞里士多德的人們的不滿。在他們心中,亞里士多德是權威,是真理,而一個默默無聞的青年教授竟提出反對,簡直是胡作非為,膽子太大了。
磅:英制質量單位,1磅合0.453 6千克。
二、教學目標
1.認識3個字,會寫12個字。正確讀寫“伽利略、辯論、信奉、違背、一磅、拴住、拖著、宣布、固執、比薩城、膽大妄為”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如果有條件可要求學生搜集關于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傳記或圖片資料,初步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對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