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式條形統計圖
教學內容: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材第110~111頁例2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收集的數據在提供的表格中完成相應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簡單的問題,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和判斷。
2.讓學生經歷把單式條形統計圖整合成復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進一步提高整理和描述數據的能力,發展統計觀念。
3.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能比較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能比較積極地評價和反思學習的結果。
4.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談話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我們外出旅游時,通常要考慮風景、氣溫、交通等等因素,其中氣溫是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夏天到北方去比較舒服,冬天往南方會感覺好一點。北京和桂林是許多人喜歡去的地方,課前老師搜集了這兩個地方2003各季度的平均氣溫情況,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
2.復習師:你熟悉這種統計圖嗎?說說它叫什么?(板書:條形統計圖)我們來一起說一說這樣的條形統計圖都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呢?
(標題、日期、橫軸、縱軸,縱軸邊上有單位,每個單位長度表示5°c,橫軸下面有名稱,上面有直條,每個直條之間距離相等)直條越高說明表示的數量越(大),直條越矮說明表示的數量越(。。
那么條形統計圖中用直條的高矮來表示數量的多少,你覺得有什么優點呢?看起來顯得(形象、直觀)。板書:形象、直觀老師啊也想去這兩個城市看看,但沒有那么多錢,只能去其中的一個城市,現在老師想要一下就比較出2003年這兩個城市每個季度的氣溫高低情況,看看哪個城市更適合。
誰能設計出一種統計圖達到老師的要求?(把這兩張圖合并到一張上)
如何合并呢?(把其中一張圖上直條移到另一張圖上)
師課件演示合并過程后問:這樣可以嗎?(不可以,標題要改一下)
怎么改?(改成2003年北京市、桂林市各季度平均氣溫統計圖)直條顏色相同怎么辦?(把移過來的直條改成其它顏色)
好!我們把它變成綠色的,現在可以了嗎?
老師現在不知道哪個直條是北京的,哪個直條是桂林的?怎么辦?(在圖的右上角用不同的顏色畫兩個小方塊,分別標出兩個城市的名字)這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圖例(板書:圖例)有了圖例才能分清不同顏色的直條各表示什么數量。
二、引導探索,建構新知
1.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指出:這張統計圖同時反映的是兩個城市的氣溫情況,象這種能同時反映兩個或兩個以上對象的條形統計圖,我們就把它叫做復式條形統計圖。這就是我們學習的知識。(板書課題:復式條形統計圖)
生齊讀課題
講述:很顯然,以前統計一種項目的統計圖就是單式條形圖了。有無圖例是復式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明顯的不同之處。
師:觀察上面的統計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指名學生匯報。
2.看這張統計圖,老師也想到了幾個問題,要問一問大家,想聽聽嗎?
①這兩個城市的平均氣溫,哪個季節相差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