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長方體教案及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結合具體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情景,經歷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特點的過程,能夠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能力目標:
能夠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初步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教學難點: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教學準備:長方體模型、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觀察下列長方體和正方體并回答有什么特點?
教師:提問學生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點?
學生尋找完畢,紛紛舉手準備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長方體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對面面積相等;正方體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6個面都相等和12條棱相等。)
二、課堂練習:
學生做第1題,教師讓學生選擇一個長方體實物,可以集中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學生做第2題,讓學生觀察課本中的長方體的三條棱長,并填完表格。
學生做第3題,根據課本中的長方體的三條棱長和每組對面的形狀,分辨出6個不同的面的編號。可以讓學生按照課本中6個面的長、寬來做成面積相等的紙片,然后組成一個長方體來進一步熟悉長方體的6個面的大小和相對的位置。
教師根據課本第4題中的長方體插圖,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制作一個這樣的長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條。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展開與折疊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結合具體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與折疊的情景,經歷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6個面相對位置的過程,能夠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6個表面的展開與折疊。
能力目標:
能夠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初步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能夠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6個表面的展開與折疊。
教學難點: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推理
教學準備:正方體的盒子。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觀察正方體6個面的相對的位置并回答有什么特點?
教師:提學生正方體6個面相對位置有什么特點?
學生尋找完畢,紛紛舉手準備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
二、講授新課:
教師讓學生觀察課本中的插圖,小紅把一個正方體的盒子沿著棱剪開,得到了一個展開圖。
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剪得?
教師讓學生把準備好的正方體的盒子拿出來,分別剪一剪,看看會得到什么樣的展開圖?
教師把同學們的作品相互交流一下,讓別的同學猜猜自己是怎么剪的?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展開與折疊
正方體是由完全相等的6個面來組成的。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嘗試:
1、充分讓學生進行操作
教材安排了兩個活動,一個是正方體的展開,一個是長文體的展開。教學過程中,我從正方體的展開引入,為學生創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間,讓學生借助昨天實踐活動所制作的棱長是5厘米的小正方體來展開,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和質疑:怎樣展開?有多少種展開的結果?之后留足時間讓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并要求同學最好能六個面連在一起,不要斷掉。同樣的一個正方體,通過不同學生的剪,卻得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展開圖。我通過巡視收集不一樣的展開圖,一一貼到黑板上進行了展示,讓學生充分的進行觀察,有幾種不同的結果,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展開圖雖然不同,但他們有沒有存在著什么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