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22
重點三:第二十二、二十三自然段:
師:50分鐘后,一個安全的出口開辟出來了。當父親讓阿曼達出來時,他又聽到了什么?
(生:阿曼達讓其他孩子先走。)
師:可是孩子,你已經在廢墟下待了將近39個小時,你才七歲呀!
(學生自由發(fā)言。)
師:你真是爸爸的好兒子,記住了爸爸的話。
四、小結
師(展示課文插圖):就這樣,第一個孩子出來了,是誰?第二個……第三個……第十三個……直到第十四個。于是,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這樣感人的場景──
(讀最后一段。)
師:你們有怎樣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適時引導。)
師:這是生死離別后的重逢;這是一份創(chuàng)造了生命奇跡的父愛;有愛,生命就有了希望。
師:請同學們帶著各自的感受放聲讀一讀吧。
五、課外延伸
師:地震過去了,阿曼達父子團聚了,這愛的故事將長久地流傳下去。在很多書中同學們也會讀到這樣的故事,大家可以在課后閱讀更多的文章,感受親情與友情的可貴。
【設計思路】
課文講述了1994年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及其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精神的感染,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情感色彩。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思想與心靈碰撞和交匯的過程。為使學生入情入境,我選取我國唐山大地震、巴基斯坦大地震、洛杉磯大地震的圖片及文字說明導入新課。為突破重難點,制作了展現(xiàn)地震場面的視頻短片。為營造課堂氣氛,選取適合情境的音樂。為凸顯語言文字的感染力,選擇重難點句制成幻燈片,引導學生反復品味朗讀,走進父子二人的內心世界。
閱讀教學最主要的實踐活動是讀書,讀書是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教材的最好方法。有人說:“漢字有形象,有顏色,有氣味。走進漢字,就走進了連綿的畫廊,那人、那物、那情,可觀、可聞、可觸。”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學生通過不同形式、有層次的朗讀,感悟到語言文字的內涵。
葉老主張,讀書不能拘泥于文字,而應當驅逐著想象來看,看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領會到它。因此在教學時,我依據(jù)學生思維導向,引領他們穿梭于語言文字中,想象聯(lián)想,聯(lián)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文章重難點。
【點評】
這是一節(jié)成功的、不露指導痕跡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一體的、語文味很濃的課。整堂課流淌著父子深情,但沒有脫離文本的說教,而是始終依托文本,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有感有悟。教師使用教材時都是直撲重點,緊扣重點詞句、語段,沒有情節(jié)的干癟敘述,而是通過字面的感知、感受、感動,獲得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感情,從而有所感悟──偉大的父愛能給父子兩人巨大的勇氣,使人在危急時刻變得更加堅強,能夠無所畏懼地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
當教師以真摯、真情的語言、語調渲染令人撕心裂肺的地震現(xiàn)場,再設計激發(fā)學生真情互動的對讀,師生已經如臨其境,而且走進主人公的心靈世界。特別是教師設計的導語層層推進,學生的情感則隨著文字的品讀步步升溫。在父愛的偉大精神感召下,學生的讀與說都是聲情并茂,甚至以形體語言助口頭表達,使學生沉浸其中。結尾的小練筆也是水到渠成,學生不費力氣寫出阿曼達的所思、所想、所做。課外延伸介紹《感恩》一書,這既是感受親情與友情的可貴,又是提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