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設計2
劉旖旎:
我很喜歡張老師上的這節課,感覺時間過得很快。這節課我產都聽得非常認真,同學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讀得很有感情。大家心情都很沉重,都被主席失去愛子的悲痛所感染,被主席那博大的胸懷所感動,心中充滿了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深深敬意。
胡賢康:
這節課老師的板書特別美。簡潔,美觀,用的都是冷色調。看得出每個字,每個符號老師都是經過認真設計的。
劉 竹:
這節課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在電文稿上的批示:“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課前張老師教我們查找這兩句讀詩的出處;一開課讀完課題,老師讓步們交流詩句意思,后來又引導我們把詩句放進課文中去理解,讓我們通過讀書去感悟,課結束時,又帶著我們深情朗誦,朗誦時,我發現很多同學聲音都哽咽了。我從中學到了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方法,我希望每節課老師都能教給我人閏些學習方法。
官林逸:
我不是很喜歡這節課,我覺得張老師很做作,眉頭皺得緊緊的,聲音也很讓人傷感,好像有意做出來的。老師留給我們學習的時間還是少了些,特別是最后老師讓我們想象主席這一夜是怎么過的,然后寫出來,時間有點少,只有幾個作文寫得好的同學寫完了,也起來讀給我們聽了,我還有好多話都沒寫完。還有,我覺得張老師怕我們討論吵鬧或者不聽指揮,這節課讓我們討論的時間沒有平時多。
【同伴互助】
彭雪梅老師:
我覺得張老師《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設計非常巧妙。“啟動──互動──自動”環環相扣,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向深入。在啟動環節,她充分利用課前精彩3分鐘,有意識指導孩子整理資料,從資料中選取講演材料,與教師的教學渾然天成。教學中以三封電報為線索,清清楚楚一條線,教學層次十分清晰。這樣的設計充滿了執教者的睿智。
潘飛老師:
解讀張老師這堂課,最可取的是課堂上沒有老師居高臨下的告訴,條分縷析的講解。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教師引領著學生在課文中行走,循著學生的感受、體驗逐步向言語的縱深行進,不斷地鼓勵學生去精思,去領悟,整個教學過程好似風行水上那般自然。
陶靜老師:
這課最讓人欣賞的是張老師在教學中由三封電報說開去,以此為教學明線,以體會主席情感變化為教學暗線,課堂結構就像一篇嚴謹的散文。由于設計的精妙,所以課堂上呈現出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熱烈場面。這樣匠心獨運的設計,不下一番與文本、與編者、與學生對話的功夫,沒有扎實的教學功底是設計不出來的。
周興柳老師:
我借鑒張教師的教學設計上了這堂課,把對重點詞句的理解感悟放在了解讀文中,通過想象主席這一夜是怎么過來的,讓學生進行片斷描寫,感覺效果也很好。
谷儀凰老師:
師生互動在這節課中體現得非常好,但在生生互動方面略感不足,學生動得不充分。我分析了一下,問題出在教師的設問上和時間安排上。一節課時間只有40分鐘,不可能讓學生把每一句揪人心的話都勾出來體會,可叫學生勾出一句最揪人心的話深入理解,進行批注,然后通過交流達到一人學習,大家受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