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諾貝爾
教學反思:
課文5至9節集中表現了諾貝爾從事科學研究鍥而不舍的精神。教學這一部分,放手讓學生潛心自讀,找出觸動自己心靈的地方認真體會,然后再讀讀議議,力求讀出自己對語言的感悟。從發明出“諾貝爾油”到“黃色炸藥”的成功制造,其中諾貝爾歷經的艱辛,要引領學生用心感受。實驗室的不慎,弟弟炸死,父親炸殘,面對這樣的代價,這樣慘痛的后果,諾貝爾內心會是怎樣的呢?親戚朋友會怎樣勸慰他呢?讓學生設身處地想象他當時的處境。遭受了這樣的災難,諾貝爾卻“毫不氣餒”,從而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科學家為造福人類奮不顧身的可貴精神。這種偉大精神在課文的8、9兩節中得到了更淋漓盡致地體現。,課文通過對他的動作、神情、語言以及人們的“驚呼”等描寫,充分表現出 “為了發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這種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精神可歌可泣啊!這兩節很值得引導學生品讀,讀出對諾貝爾的敬仰之情。諾貝爾的無私奉獻更表現在他立下的遺囑中,可以在學生默讀后交流,“透過這份遺囑,你讀懂了什么?”以進一步感受諾貝爾那博大的胸懷、奉獻的精神和對全人類的熱愛,感受他偉大的人格力量!
在練習時我和小蔡討論到底華裔有幾位獲得了諾貝爾獎,我們都不確定,所以上網查了,但網上也沒有確切的答案。到底我們中國人是否曾經獲得過這個獎項?
練習中課文第七小節中“為此”和“從此”兩處的:“此”分別是什么意思?學生做對的不多,看來在課堂上沒有講到位。
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我從課題“諾貝爾”入手,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體會他的人物品質。然后讓學生自主地摳挖關鍵詞語、句子,讓學生進行細致主動地體會。在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之后,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尤其是對一些內涵深刻的句子要進行深入淺出地感悟、品味。例如:“要是能夠發明一種東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開,該有多好!”讓學生充分交流,感受到諾貝爾看到工人勞動工具的簡陋,勞動強度的巨大,從而萌生出發明炸藥的良好愿望,體會他的為人。再如:“突然,一個滿身鮮血的中年人沖出濃煙,高舉雙手呼喊道:‘成功了!成功了!’”引導學生體會諾貝爾在實驗成功后的興奮之情,更要體會到他不避風險,甘于為人類科學事業犧牲的精神。
教學反思: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應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審美樂趣。”本著這個理念,我會繼續嘗試用“自主感悟”型課堂模式指導教學實踐,放手讓學生自感自悟,互幫互學,取代老師的講解。
同時設計的小練筆:利用本課提供的材料,為諾貝爾寫一篇一百字的小傳(主要寫明人物的生卒年月,國籍、身份、主要成績和貢獻,目的在于熟悉課文,訓練寫的能力。畢竟是高年級了嘛,課堂教學除了要培養孩子聽、說、讀、悟的能力,還要找找讀寫結合點。像《諾貝爾》課后“為諾貝爾寫一百字的小傳”就是一個很好的讀寫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