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第二課時)
五、課外練習
積累:
1、默讀課文,摘抄你認為值得積累的詞語和句子。
2、背誦課文
運用:
1、請你代高爾基的兒子給高爾基寫一封回信。
閱讀
選讀高爾基作品《童年》《母親》《意大利童話》《俄羅斯童話》
實踐
做一件給他人帶來快樂的事,并寫下過程與感受。
板書設計:
愛
高爾基 兒子
賞花 栽花
寫信教子
“給”,永遠比“拿”愉快
教后反思:
一、體會父子深情。
初讀課文后,讓學生找到兒子種花的句子。讓學生自讀體會兒子的不怕辛苦。學生能找到“顧不上”“一直”“忙著”等詞。接著,通過一個填空讓學生想象兒子勞動的場景,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兒子對父親的“愛”。而后,讓學生閉眼感受春天鮮花盛開的迷人景象及指導學生讀出鮮花的美麗芳香;并相機切入“高爾基面對這樣的晚霞這樣的花,心里會想些什么?”的語言訓練,引導學生大膽想象高爾基賞花時的情感并讀出感情。——這些都是子愛父的表現。學習寫信這件事時,學生通過朗讀,知道這是高爾基在教育兒子,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
二、感悟愛的崇高。
高爾基賞花想著種花人——兒子,并給兒子寫了一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將這種愛升華到更寬泛、崇高的境界。我啟發學生默讀信的內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寫下自己的感想。再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談談自己對“給”與“拿”的理解,交流自己給人予“幫助、安慰、關心……”等的切身體驗,突破對“‘給’,永遠比‘拿’愉快”的理解!
在高爾基給他的兒子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這句話使我馬上想到了我們《練習3》中所學到的小詩《幸!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獻,很顯然,這兩句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引導學生回憶這句話,他們的理解還是挺到位的。這使我想到我們應該要把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中我力求以讀代講,讀悟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加強積累,并抓住文章特點,挖掘空白點,引導學生基于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培養想象能力,對文章的難點部分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聯系生活實際,突破對“‘給’,永遠的‘拿’愉快”的理解。
三、體驗“給”的快樂
學生學完了“寫信教子”,也獲取了有益的啟示。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所以應該引導學生去像高爾基的兒子那樣,去做一些給他人帶來美好的東西和快樂的事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結合課后習題,讓學生代替“兒子”給高爾基寫一封回信。展示實踐的收獲,這也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