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教學設計
師:下面我們開始交流,交流時可以先讀一讀有關語句,然后說一說自己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富蘭克林揭開雷暴秘密的艱難,其他同學如果有自己的見解及時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這一段交流方法的要求十分重要,避免了課堂上的一些不必要的重復,避免了學生漫無邊際的放羊式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引領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本。]
預設:前后聯系
“這時,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麻。”
生:我從這句話感受到富蘭克林揭開雷暴之謎的不容易。“‘啪’的一聲”和“手臂一陣發麻”告訴我們富蘭克林把手指靠近銅鑰匙是十分危險的。
師:文章還有沒有地方告訴我們“風箏實驗”是危險的?
生:地球上空每年都要發生幾十億次雷暴,它能把人擊倒,將大叔劈成兩半。
生:一片烏云掠過風箏上方,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發沖冠”般地樹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師:從這兩句話中你感受到什么?
(讓學生暢所欲言。)
師:我們把這三句話連起來讀一讀好不好?(生齊讀)你想說什么?
生:富蘭克林真是太勇敢了。事實上,他應該知道“風箏實驗”十分危險,但為了自己的推測,為了真理,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他依然冒著生命危險完成實驗。
……
預設二:推敲詞句
“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師:從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你、感受到了想揭開雷暴秘密的艱難?
生:我從“一直”這個詞語感受到揭開雷暴秘密的艱難。因為“一直”說明雷暴是種可怕的東西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根深蒂固了,想改變人們的觀念是很不容易
的。
生:“一直”和“長期以來”都是說時間很長,說明18世紀以前人們在心理上完全認可雷暴是種可怕的東西,富蘭克林要揭開雷暴的秘密需要極大的勇氣。
……
生:我還從“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中的“才”字感受到解開雷暴之謎的艱難。看來,以前也有許多科學家試圖揭開雷暴之謎,可都沒有成功,所以說“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
……
生:我從“富蘭克林欣喜若狂的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中的“欣喜若狂”感受到解開雷暴之謎的艱難……
生:我從“‘風箏實驗’震驚了世界”中的“震驚”感受到雷暴之謎的艱難……
……
預設三:放飛想象
(一)
師:我們來看一看課文前面的插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學生想象雷暴的可怕。)
(二)
“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
生:什么是“冷嘲熱諷”?
生:冷嘲熱諷就是言語十分尖刻的嘲笑和諷刺。
師:透過這個詞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預設四:虛心涵詠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富蘭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