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教學設計
(3)用“不足為奇”練習說話。
3.默讀3、4自然段,思考:這個謎是怎樣被富蘭克林解開的?
4..當時的人們是怎么議論的?齊讀第三段。
(1)人們為什么對他冷嘲熱諷?怎么諷刺,說了什么話?
板書:堅定。
(2)面對嘲諷,面對前人的迫害,他畏縮了嗎?動搖了嗎?沉默了嗎?你感受到富蘭克林是一個怎樣的人?(勇于探索)
5.學習第4.自然段
小結:富蘭克林經過仔細觀察和大膽推測,反復思考決定用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
(1)勇于探索表現在哪里?(在雷電交加的情況下親自實驗)
(2)讀“風箏實驗”這一部分。
a.明確實驗的條件和器材。在課本上做批注做實驗的時間、地點、人物、天氣情況、實驗器材等。
b.匯報,對照課本插圖明白實驗器材的作用。
1)“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發沖冠’般地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2)你理解麻繩上的纖維為什么要“怒發沖冠”嗎?聯系生活中頭發的靜電現象談一談。
3)你體會到富蘭克林心情怎樣?從哪里看出來的?那該怎么讀這一句?要讀出有驚奇發現的心情
4)“這時,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麻。”
“藍色的火花”和“發麻”說明了什么?從這里你覺得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為研究科學,不怕危險,敢于試驗)
5)“富蘭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這時候,富蘭克林怎么樣?從哪里看出來的?那該怎么讀這一句?三個感嘆句要讀出他成功的喜悅。
(3)再讀第四自然段,體會富蘭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實驗、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
(4)指導復述富蘭克林做風箏實驗的經過。
6.學習第5自然段
(1)理解“無稽之談”。
(2)富蘭克林實驗成功了,那些取笑過富蘭克林的人現在會怎樣說?
(3)小結。
(4)用課文的語句說說第二部分的段意。
二、學習第三部分
1.理解“安然無恙”的意思。
2.用課文的語句說說第三部分的段意。
3.思考:富蘭克林根據這一原理發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4.體會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首尾呼應的作用。
四、小結:為什么富蘭克林能解開天火之謎?(注意觀察、認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膽推測、勇于實驗)
五、拓展延伸、推薦閱讀。
六、布置作業。1.抄寫詞語。2.課后收集些防雷小常識,在班內交流,與大家分享。
七、溫馨提示:下雨天注意安全,不要放風箏,很危險!
《天火之謎》是小學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課文第一部分寫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東西,第二部分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的“風箏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最后一部分寫富蘭克林根據放電原理發明了避雷針。文章表現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堅持真理、百折不撓的精神。文章語言清晰、簡約,細細讀來,理性之中蘊含著豐富的感性。本單元的主題是“百折不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