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已經沒有什么問題了。為了揭開“天火之謎”富蘭克林是怎樣做“風箏實驗”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高年級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要關注文章的表達順序和表達方式。這篇文章為了樹立人物形象,采取了一些寫作手法:文中作者寫雷暴的可怕,那是為了烘托富蘭克林毫不畏懼的精神;寫人們對富蘭克林的嘲笑,也是為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在講解課文時,著重滲透這一點。
通過“風箏實驗”才解開雷暴的秘密的。因此,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從比較實驗風箏與一般風箏的不同到感受富蘭克林為科學研究不顧自己的生命再到富蘭克林發現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層深入,環環相扣,既了解了“風箏實驗”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又感受到了富蘭克林善于觀察、敢于嘗試、勇于為科學研究奉獻一切的精神。
【教學流程的設計】:我設計了兩大板塊,一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二是復述“風箏實驗”。第一個板塊設計是基于文章表達的方法考慮的,因為文章前三自然段采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其目的是突出富蘭克林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品質。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字,看看同是雷電現象,富蘭克林和眾人看到有何不同,你從中了解到什么。這樣設計學生思維深度大,有探索價值。第二個板塊是基于復述課文考慮的,先請同學默讀第四自然段,看看富蘭克林在什么氣候做實驗?用什么材料?是如何做實驗的?這樣的設計,培養了學生讀書的能力,也能讓他們對整個實驗有了比較清晰的印象。接著,我讓學生交流:“在實驗中,你讀懂了什么?”然后復述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