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說課
預設1:播放雨后景色。看到如此美妙的景色,你有一種什么感覺?想到哪些好詞好句來形容?(江山似錦,風景如畫、美不勝收、身臨其境、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見……)文章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誰能從文字中發現美,并用朗讀來表現美。(板書并作簡筆畫)指導發現寫景順序,并指導背誦。
預設2:自信是成功的前提,有了自信,王冕又是靠什么成功的?(讀課文第六自然段)
交流:起初畫得不好,三個月之后,便大有長進,那荷花的精神、神態、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
①(出示插圖)填空:王冕是個畫荷花的高手,他畫的荷花()
②看著這位惟妙惟肖的荷花,我仿佛看見三個月來王冕()。(創設情境:清晨、深夜、烈日炎炎時、狂風暴雨中……)
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覺,語言的積累與發展,對王冕刻苦學畫、自強不息的優秀品質,在這一課堂實踐中都得以落實。
(四)、課外拓展,豐滿人物
有時因為改編后篇幅長短的控制,有些比較精彩的細節描寫被改編者或刪除或簡略了,或改寫成比較通俗易懂的意思,但這樣一改,有時就遜色許多,因此在這樣的地方就可以引導學生去原文中學習,品味精妙的語言描寫:
如:到了十七八歲,王冕離開了秦家。他每天畫些畫,讀讀古人的詩文。春光明媚的時候,王冕就用一輛牛車載著母親,到村上湖邊走走。母親心里十分歡喜。
原著:到了十七八歲,不在秦家了。每日畫幾筆畫,讀古人的詩文,漸漸不愁衣食,母親心里歡喜。這王冕天性聰明,年紀不滿二十歲,就把那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終日閉戶讀書。又在楚辭圖上看見畫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頂極高的帽子,一件極闊的衣服,遇著花明柳媚的時節,乘一輛牛車載了母親,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惹的鄉下孩子們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中國歷史名人傳》中說“王冕堪稱儒林楷模,學者榜樣。”這段描寫,實在是原著精神的精妙體現,王冕的為人傾向已隱隱約約地露出,只可惜被刪改。從王冕的戴高帽,穿闊衣,架牛車,唱歌謠,被人笑而不在意,形象地刻畫出王冕那種遠離塵世、清高脫俗、嵌崎磊落的品行。這才是儒家代表的典型風范。
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適當選取上述部分內容,予以補充和延伸,使教學內容更加豐滿,內涵更加豐富,也激發起學生閱讀名著的欲望。總之,從文本之內,走向文本之外,這兩個階段對于研讀文本將起著莫大的功用,值得我們在實踐中深入鉆研和探索。
五、作業:
1.推薦閱讀《儒林外史》。
2.小練筆:春光明媚的時候,王冕就用一輛牛車載著母親,到村上湖邊走走。想象一下,他們會看到一幅什么樣的景色?母子倆會說些什么?
〔設計意圖:這一練筆是對文本體驗的深化過程。〕
六、板書設計
輟學放牛
24、少年王冕 孝敬母親 勤奮刻苦 自強不息
立志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