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優質課教學實錄及片段思考
言語實踐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以“體察形式”為取向,引導學生透過“語表”深入至“語里”,準確、深刻、豐富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精神意蘊,再回望“語表”,品賞其對于表現“語里”的獨特價值感性的觸摸與理性的品析交融,引領學生得言、得意、得法,從而走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窠臼
言語形式是言語作品外部的呈現,表現為有形的線性結構,直接訴諸人們的感覺、知覺,屬于物質的范疇;而言語內容則是一個言語作品內部的方面,是人們的認識和情感,本身無形無色無臭無聲,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言語形式之中王尚文先生認為,所謂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必然基于確切地把握具體獨特的言語形式,而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據情境和需要,盡可能完美地組織言語形式的能力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雖然不可分割地統一于言語作品之中,但學習者卻可以有不同的側重語文之外的其他學科所教學的是教材的言語內容,而語文學科則主要以教材的言語形式為教學內容歌德說過:“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形式”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秘密”,也就意味著大多數人是看不見的每一篇優秀的作品,它的言語表現都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即使表現與他人相似的內容,使用的是同樣的文體,寫出來的文字也是各不相同的,這便是“言語形式”的獨特魅力,文本的價值在于此,閱讀教學的價值更在于此因此,語文教學旨在利用他人成熟而又獨特的言語作品和言語經驗,指導學生的言語行為,使他們的言語表達從幼稚走向成熟
教學中,以一串數字為線索,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揣摩文本的整體表達順序;順水推舟,感受詳略得當之表達手法;品賞景色描寫,體悟借景蓄勢、以景寫人的精妙表達……凡此種種,皆是設法將學生的閱讀視角牽引到關注文本獨特的表達形式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