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材分析及教學設計
課文以“奇妙的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示它誘人的前景”作結,那么,克隆技術到底“奇妙”在哪里呢?這是一個有著很大張馳力的問題,可以以此為統領,引導學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術的“奇和妙”。奇之一:《西游記》中孫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奇之二:柳樹的“插條”,馬鈴薯、仙人掌的“切塊”便能培育后代,這是先天的。奇之三:細菌等單細胞微生物“經過二十分鐘時間,就可以一分為二,再分為四個、八個……”繁殖之快,數量之多。奇之四:有性繁殖的高等動物也能克隆。上述“奇”可以看作是“自然狀態下的繁殖”,是克隆技術“淺層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紹的克隆技術對人類的造福,則是克隆技術被人類“操控”后的奇妙用途。
教學目標
1、 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文中生字新詞的意思。
2、 能結合文章內容,正確地說出克隆技術“神奇”在哪里。
3、 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克隆技術的神奇,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暢想科學、探索科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建議
首先,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一條主線應是“什么是克隆?克隆技術的神奇表現在哪里?”原先這課的課題還是《克隆之謎》,現在改成了《神奇的克隆》。我想這不會是一個隨便的變動,以找出體現克隆技術“神奇”的句段為一個重要的目標,引領學生去讀課文,將會很有效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然后,教師應帶領學生品讀他們找出來的重點句段,特別是要反復品味其中最能表現克隆技術“神奇”的字詞。克隆技術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作為語文課文,當然不是從“純技術”這一角度來探討,而是用美妙的文字來詮釋這個“奇妙”:例如文章開頭引用神話人物孫悟空這個大家都熟悉的形象,非常巧妙、有趣地說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克隆的奇妙;然后通過舉例子來分別介紹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動物克隆的奇妙;最后從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方面來說明克隆的奇妙。而真正要體會到克隆的奇妙,我想還是應該抓住課文的語句來細細品讀,如寫“很多植物具有先天克隆的本領”這一段中,課文用簡潔的語言寫了柳樹的“插條”、馬鈴薯、仙人掌的“切塊”這些“克隆”的現象,“剪下、插進、一株株、活潑可愛”、“切成、種進、許多、新鮮”等一系列詞語準確地描寫了“克隆”的奇妙現象,課堂上我們應該要好好品一品這些詞語,感受語言的魅力。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體會“所有”、“一般”、“一些”等能夠體現作者科學嚴謹精神的詞語的使用效果,或讓學生體會“下定義”、“舉例子”、“分類別”等說明方法的特點,會使得課堂教學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而且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設計也會讓學生獲得對說明文寫作特點的感性認識,教師只需要再稍加點撥,“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的教學要求就可完成。
最后,我想上完了《神奇的克隆》這一課,學生對于“克隆”這項科學技術非常感興趣。當講到克隆可以為人類帶來種種好處與幸福時,可以順勢讓學生以“如果我會克隆,我最想克隆————”為起句,發揮想象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