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雜談
《要下雨了》教學雜談【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南園小學 韓山盛】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例談·課本劇類音像信息的選擇〗
課本劇類音像信息的特點是以課文為劇本,以配樂故事、動畫劇和影視劇的形式表現課本的劇情,演繹課文的故事。它是課文內容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象《賣火柴的小女孩》《曹沖稱象》《要下雨了》《丑小鴨》等。它使得教育信息的傳遞從單一文字傳遞向多渠道多角度傳遞轉化,也就是把科學、抽象的認知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如在教學《要下雨了》一課時,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按照課文的故事情節制作精美、趣味盎然的 flash 動畫。上課開始時,讓學生觀看動畫:烏云隨著音樂從天邊壓過來,一會兒就布滿了天空,各種卡通角色相繼出現……學生睜大眼睛,看呆了,情不自禁地贊嘆著:“哇!好美呀!”學生由美麗的動畫情境自然地引入學習環境之中。
【河南省濟源市教體局教研室 張曉紅】
〖關于朗讀的思考與實踐·如何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指導性評價,讓學生會讀·評價的方式有哪些?〗
師評。即教師評價,貫穿于朗讀過程的始終,但不能作為主導。作為教師的評價具有導向作用,要以鼓勵和表揚為主,要中肯,能啟發學生的思考,給學生以提醒、暗示,要保護學生的自信心。
例如,學生在初讀了一年級下冊的《要下雨了》一課,教師可指名讀文,先組織學生評價,然后教師在學生評價的基礎上作總結:“剛才他讀得真不錯,沒有添字,也沒有丟字,只讀錯了一個字‘隆’,并且比較通順,很少有重復的地方,也沒有把句子讀斷。”評價對象聽了這樣的評價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滿心歡喜地聽出老師表揚了自己,其他學生也從老師的話中聽出了應如何讀。
【江西省南昌市郵政路小學 毛 丹】
〖淺談如何挖掘教材的無窮源泉·抓住生活時機,挖掘教材〗
一天上午,我正準備上第四節課,可天氣突然變臉,天色整個的暗了下來。我走進教室,看見孩子們都因這天氣的變化而焦躁不安,個個朝向窗外,議論紛紛,情緒異常激動。我想:這不正是讓孩子們觀察下雨前,天氣變化的最佳時機?過幾天,就要學習《要下雨了》這篇課文。這是一篇知識童話,講的是生活中的氣象常識。我還正愁著,怎么布置課前預習,這不正是天時、地利嗎?于是,我停下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孩子們透過窗戶觀察天氣的變化,孩子們興趣盎然。仔細觀察之后,我讓他們互談所見、所感。有了這樣的直觀感受,孩子們的說話欲望得到了釋放。
有了這樣的課前“預習”,上起課來也就輕松、有趣了許多。課上,我先讓他們回憶要下雨前天氣的變化,孩子們的語言生動形象,并抓住了要下雨前天氣變化的主要特征。這些對于理解課文內容有了很大的幫助。《要下雨了》這篇課文的主人公是一群小動物,而小動物是孩子們最親近的朋友,我又告訴孩子們,除了你們說到的那些變化之外,要下雨前,小動物們也開始忙著呢!他們忙什么呢,你們想知道嗎?這話讓孩子瞬間從已知變為未知,孩子們蠢蠢欲動,都急著想讀讀課文。你們看,這樣的根據實際大膽地調整教材順序,活用教材,不正讓學生的學習由抽象變為形象、由被動變為主動嗎!
【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興華街小學 史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