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雜談
《要下雨了》這篇課文要重點解決的三個問題都被這位教師抓住了。接著讓學生找出有關的語句來。她先問第一個問題: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燕子怎么知道要下雨了?請你把課文里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生:(讀)要下雨了。空氣很潮濕,蟲子的翅膀沾上了小水珠飛不高。我正忙著捉蟲子呢!
在指導學生理解意思之后,再讓學生針對第二個問題找出有關語句來:
師:小魚怎么知道要下雨了?請把課文里有關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生:(讀)要下雨了。水里悶得很,游到水面上來透透氣,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魚。
在指導學生理解之后,再讓學生針對第三個問題找出有關語句來。
師:螞蟻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呢?請找出課文里的句子讀一讀。
生:(讀)是要下雨了,我們正忙著往高處搬家呢!
這樣的訓練能起到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訓練學生把提的問題和語句聯系起來,逐步懂得怎樣從有關語句去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訓練,到了較高年級就懂得課文中的語句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寫的,并且能夠從課文中去發現問題。第二個作用是訓練學生學習從整篇課文中抓重點語句。這樣的訓練,到了較高年級就有利于概括中心,為進行篇的理解訓練創造一點最簡單的條件。
3、教學重點,理解詞句意思:
這里舉燕子低飛要下雨了的例子來說一說。課文里的重點語句是這樣的:
燕子邊飛邊說要下雨了。空氣很潮濕,蟲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飛不高。我正忙著捉蟲子!
這里說的一共三句話。第一句是判斷,燕子說要下雨了。第二句是下判斷的理由。第三句是燕子為什么低飛。三句話聯系很密切,要讓學生從感性上知道中間的關系。我們看這位教師是怎么指導的。
她第一步是讓學生把燕子怎么知道要下雨了的有關語句找出來。學生找到了,讀對了。有的學生并沒有理解這三句話的關系。第二步,她是這樣指導的:
師:(指第一幅圖)請仔細地看看圖上的燕子飛得跟平時有什么不一樣。
生:平時的燕子飛得高,下雨前燕子飛得低。
師:你從哪兒看出下雨前燕子飛得低?
生:燕子飛得低,就要擦著小白兔的耳朵了。
生:有的燕子惺惺作態碰著水面了。
師:為什么下雨以前燕子飛得低?
生:因為下雨以前天氣很悶的,蟲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飛不高,不有重量的,它的翅膀就飛得不太高了。
師:那燕子的翅膀也沾了小水珠,為什么能飛高?
生:因為燕子大,力氣大。蟲子小,還是小水珠的力氣大?
師:是啊,燕子大,力氣大,那它為什么不往上飛,卻飛得很低呢?
生:因為燕子要捉蟲子吃,所以它飛得很低。
生:下雨以前高處沒有蟲子,要是燕子飛得高,就捉不到蟲子了。
這一段教學,解決了幾個問題:明確了燕子低飛。這是從圖上看出來的,和平時燕子飛法相比較得出來 的,既培養了觀察能力,又注意了對比的思維訓練。解決了為什么燕子低飛的問題。這是針對學生提的問題,把它提出來,學生感到很有興味;解決這個問題分兩步走,先解決蟲子為什么飛不高,燕子為什么不怕水珠沾濕的問題,這也是學生提出來的問題,由學生自己來解決。用這個辦法來理解第二句話。接著再解決燕子為什么低飛,這樣來理解第三句話,并把第二、三兩句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