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雜談
2、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義:
識字教學按初讀課文,讀準了字音;講讀課文,理解字義;總結課文,認清字形三個步驟進行。尤其是注意在講讀課文中幫助學生理解字義。例如:通過觀察圖畫理解“低”的意思;通過活動教具的演示理解“直”與“彎”的相反意義;通過兩次不同的呼吸體會“悶”的感覺,理解詞義;通過動作演示理解“挎”的意思等。將識字教學融于閱讀教學之中,使發展語言與識字有機地結合起來。
3、注意聯系,訓練思維:
教學時,抓住關鍵詞語,研究這三種自然現象與下雨的聯系。如:燕子為什么會飛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著捉那些飛不高的蟲子來理解。還可問學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燕子的思考過程:蟲子飛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氣很潮濕→所以要下雨。
4、以文悟道,相機滲透:
根據課文內容,通過語言文字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小動物們互相關心的好品德,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如小魚對小白兔說:“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著雨。”要指導學生很好地體會感情。再如通過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積極去問別人,教育學生要多觀察周圍的自然現象,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5、加強朗讀訓練,注意形式多樣:
對小學生來說,朗讀是體會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手段。教學時,對課文中的重點句段,要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通過反復朗讀,讓畫面呈現在學生頭腦中,讓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為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個別讀,有集體讀,有分段讀,也有全篇讀,有一問一答的對話式讀,也有戴頭飾的分角色讀,還有引讀等等。教師以讀助講,學生以讀助學,不僅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昆陽五小 屈小麗】
我教學《要下雨了》一課時,首先以誦讀兒歌激趣導入:“烏云密布天氣悶,天空一片陰沉沉,閃電婆婆把腰伸,雷聲響起一陣陣。”從這些自然現象,你們知道了什么?采用兒歌的形式呈現,選取兒童知曉的生活常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認知水平,既有利于激發興趣,將學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課課題,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由扶到放,認識生字。這一環節符合認知規律,反復強化認讀,鞏固識字。逐漸建立字形與字音之間的聯系。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克服困難的信心。
【湖北省宜昌市實驗小學 王紅軍】
〖語文課中的“人本”體現〗
當代教育領域強調并推崇的“人本”教育理念,其理由是科學教育有兩條規律無論如何不能違背:一是關于學科的學習規律,二是人的發展規律。但是,學科的學習規律必須服從人的發展規律。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那便無從談起。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呢?
案例一:(反例)某教師借用我班學生上了一節觀摩《柳樹醒了》實錄如下:
師:下面我們跟著春姑娘的腳步走進春天,一起去尋找美麗的春姑娘。
(課件演示,學生欣賞)
師:你們找到春姑娘了嗎?有什么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