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雜談
意外的一幕,幫助解決了“要下雨了”課題的意義所在,更重要的是創設了一個學生自發研討的氛圍,生成的情境,學生是那么地投入,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教師有意無意地為學生的生成制造空間,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引出標新立異的討論,學生的個性擺脫層層束縛,得以張揚,課堂也因此而靈感進發,詩意盎然。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周浦中心小學 呂桂芳】
〖有效落實,扎實掌握〗
上個星期,我在文三街小學魏麗君老師指導和幫助下上了一堂語文課,從指導備課到課后反思交流,到最后聽魏老師的課和講座,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
在 魏老師指導我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魏老師在重視語文的人文性的同時,非常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力求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有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語文課視“工具性”為洪水猛獸,一說到字詞句方面的練習,就認為是機械化訓練,避之不及。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本身的學習就削弱了。
魏老師指導我上《要下雨了》這一課時提出,我們一年級的學生平常在上語文課時要讓他們形成對句子的認識,加強他們說一句完整的話的能力。因為說話的訓練不只體現在口語交際課上,平時的課堂中更應該重視。在讓學生讀了相應的段落后,讓學生說一說從這幾個段落中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把兩個短句并成一個長句進行說話練習。“烏云來了,要下雨了。”“燕子低飛要下雨了。”“小魚游到水面,要下雨了。”“螞蟻搬家,要下雨了。”讓學生學習課文的同時,進行說話練習。
魏老師還提出要重視我們課文中的插圖。我以前對課文中的插圖并不重視,在上課時,很少讓引導學生觀察文中的插圖,要上公開課更是費勁心機到處去找圖片,而忽視了就在課本中的資源。我們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很多課文都類似于連環畫,一個故事情節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圖,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插圖以幫助學生對課文的學習。
比如,《要下雨了》這篇課文,小白兔在遇到燕子、小魚、螞蟻時分別配有一幅插圖,讓學生觀察插圖以后,再去課文中找一找哪幾個自然段是寫這幅插圖的,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出對應的幾個自然段,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就非常明了,條理非常清晰,雖然在課堂上并沒對課文進行結構的分析,但是有了這一環節,文章的結構性也初步滲入到學生的頭腦當中。魏老師在課后交流時也提出,插圖可以在學生學課文之前觀察,這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在學了課文之后觀察,這可以讓學生在對文本的學習之后有一個提升。
【云南省曲靖市師宗縣五龍中心學校 付余紅】
〖淺談低年級閱讀課文的教學〗
通用教材一年級課本里就安排有閱讀課文,目的是從一年級起就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著一年級語文基本基本訓練的重點,對一年級的閱讀課文教學要提出適當的要求。
一年級語文基本功訓練的重點主要是培養學生識字能力,同時結合識字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在識字和閱讀過程中加強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學生入學后,教師要教給學生漢語拼音、漢字的筆畫筆順等有關漢字的知識,用這些知識和技能來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怎樣朗讀課文,在方言區還要特別重視學習普通話的訓練。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學習怎樣用普通話去理解課文的意思,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具體、細致地指導學生運用已經學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