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雜談
對一年級的孩子,不必講抽象的道理,而是要從每句話的具體意思上讓學生理解。
4、利用適當機會,擴展兒童知識:
《要下雨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下雨前自然界的一些征兆。這種知識的獲得是和理解課文的語句同時進行的。為了擴展兒童的知識,可以指導兒童,展開聯想,適當補充與課文重點有關的知識。有位教師這樣做了:
師:念得真好,你們知道下雨以前除了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上來,螞蟻搬家,還有哪些自然現象呢?教師布置你們去觀察,或者從課外書里找,或者問爸爸媽媽,你們都去做了嗎?
生:(紛紛舉手)
師:很好,請你們說說看。
生:青蛙跳到荷葉上來叫,要下雨了。
生:有關節炎的人,這里(指膝蓋)腳痛,就是要下雨了。
師:對。誰告訴你的?
生:爸爸告訴我的。
生:泥鰍游到水面上來透氣,就要下雨了。
生:蚯蚓從泥土里鉆出來,要下雨了。
生:癩蛤蟆出洞要下雨。
生:烏龜背上有幾點小水珠,就是要下雨了。
生:蜻蜓飛得很低就要下雨了。
生:缸濕要下雨了。
師:什么叫缸濕?是不是水缸外面潮濕了。
生:水泥地很潮濕要下雨了。
師:對了,象我們學校一樣走廊的墻壁,下雨以前濕淋淋的,好像在冒汗一樣。
生:蜜蜂不大飛出去,就是要下雨了。
生:鹽潮了,就要下雨了。
師:小朋友們說得很好,我們自己再去觀察,好嗎?
生:(齊)好!
學生們回答得多么踴躍,這樣在班上一交流,大大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這樣做是不是脫離了課文呢?不,這是聯系課文有關的內容做了適當的擴展,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是很有好處的。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師范附小 汪麗英 焦殷勤】
〖用聲響創設情境〗
音樂或自然聲音作用于聽覺能引起人的相關聯想,在頭腦里浮現出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使人產生如臨其境的體驗,進而萌生強烈的朗讀欲望。
《要下雨了》最后兩段,學生不易讀出急切的語氣和震撼人心的氣勢。要是播放一段雷雨交加的錄音,學生會大受啟發,讀好這兩段中的第二個句子,那就非常容易了。
〖排除朗讀障礙〗
低年級兒童,知識、經驗、能力非常有限,要達到低段朗讀要求肯定會遇到一些困難,而且有的還不能依靠個人和群體的力量予以解決。要提高朗讀效益,幫助他們排除障礙是很有必要的。低年級學生朗讀的主要障礙一是不會讀長句子,一是不熟悉解朗讀技巧。幫助學生排除障礙的主要方法,一是適時點撥,一是相機范讀。
《要下雨了》,幾個段落的末尾,有的是陳述語氣,有的是疑問語氣,有的是感嘆語氣;感嘆語氣中有的著重強調,有的著重緊急,有的著重釋然,低年級的孩子朗讀,很難把這些語氣和意味表達出來。教師通過范讀,不僅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受到課文內容的感染,把課文讀得更好,而且能從中領悟到一些朗讀的方法和技巧。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岱東中心小學 邱仙紅】
1、邊講邊畫,激發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結合本課教材所描述的對象是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我設計采用邊講邊畫的教學方法,使形象的語言文字和直觀的畫面融為一體,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