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雜談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突發情況,教師不能慌亂,而要啟動課堂教學機智,及時進行即興預設,促使學生的進一步生成。下面是筆者在一次聽課中記錄下來的精彩片段:
(教師執教人教版一年級第二冊《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本想打開電視機和實物展示臺,讓學生直接讀題進入課文的學習。誰知,電視機沒調好,圖像出不來,卻發出了沙沙的噪聲。)
師:“同學們,你們剛才聽到的聲音像什么?”
學生馬上說:“我聽到了轟隆隆的雷聲。”“ 我好像聽到了狂風的聲音。”
……
教師:“那這些現象之后又會發生什么呢?”
學生交頭接耳地說開了:“要下雨了。”“下雨了。”
教師把這兩種沒有意想到的答案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讀讀,體會這兩句話意思有什么不同,并說出為什么?
生1:“我認為不一樣,因為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一個‘要’。”
生2:“我認為‘要下雨了’是說雨還沒有下呢,‘下雨了’是說雨已經下了。”
……
意外的一幕,幫助解決了“要下雨了”這個課題的意義所在,更重要的是創設了一個學生自發研討的氛圍、生成的情境。學生是那么地投入,真是隨機應變創精彩!
【廣東省東莞市塘廈華正學校 李露艷】
〖談小學一年級的語感訓練·要初步訓練咬文嚼字的能力〗
實踐證明,要有比較敏銳的語感,必須經過嚴格的語言分析訓練,做到葉老所說的“一字未宜忽,語語悟精神。”這語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一年級課文雖淺顯,一年級學生雖是剛接觸書面語言,也要進行咬文嚼字的訓練。必須引導學生咬文嚼字。
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嗎?小白免往前看……”中的問句。咬文嚼字的主要方法有:
1、比較法:
就是把文中的詞換詞比較,來體會文中用詞的豐富的表現力。
運用比較法,要先初步體會該詞在句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再換詞比較,體會文中用詞的豐富的表現力。
如“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引導學生咬文嚼字的過程如下:
⑴ 這句話寫什么?
(烏云)
烏云怎么樣?
(烏云壓下來)
“壓下來”是什么意思?
(降下來)
怎樣的烏云?怎樣壓下來?
(滿天、黑沉沉)
“滿天”、“黑沉沉”表現烏云什么特點?
(云多、云層厚)
這么多的烏云遮住天空,越降越低,好像要靠近地面,課文用了哪個詞?
(壓)
⑵ 引導學生用“降”,“落”同“壓”比較,體會句中“壓”的用詞的準確和豐富的表現力。
(物體小,一般用“降”;落到地面,用“落”、“掉”;“壓”字有一種令人越逼越近的感覺,而“降”、“掉”則不能使人產生這種感覺)
⑶ 就這句話想象烏云滿天、越壓越低的情景。
2、聯系上下文體會:
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嗎?”不是表示詢問的,而是表達小白免對小燕子的話將信將疑的心理,這個意思要聯系上下文才能體會出來。教學過程如下:
⑴ 聯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說要下雨了,小白免相信嗎?從哪句話看出來?要是小白免相信燕子的話,它會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