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雜談
在《要下雨了》一課中,組織學生分組表演,人人戴上頭飾,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自己的語言再現故事情節,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續演故事情節。有的說:“小白兔走呀走,看到螞蟻搬家,奇怪地問……”有的說:“小白兔走呀走,看見一口大水缸,缸邊掛滿了水珠,奇怪地問……”。學生的思路頓開,表演生動有趣,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提高,課堂教學精彩紛呈,趣味橫生。教師在指導風格上也要提倡“多”字,多與學生溝通,學會傾聽,多鼓勵學生,多賞識學生,幫助他們跨上成功的臺階。
【浙江省湖州市新風小學 沈愛軍】
〖低年級作文起步教學談·讀讀寫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經常讓學生上臺讀課文、讀報、讀課外書,能使語言更規范,更富有色彩,富有情趣。對課文中那些語言優美的精彩片斷,更是讓學生反復朗讀、背誦,以幫助他們吸收并掌握文中的好詞佳句,將書中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再通過仿寫故事,續編故事等形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如學了《要下雨了》后,讓學生學著課文第一、二段的寫法,自編螞蟻搬家、蜻蜓低飛等內容進行寫作。學生在讀寫過程中,既發展了想像思維,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莊市中心學!钚兰t】
〖讓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活”起來·激發參與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動力〗
故人云:“啟其蒙而引其趣。”興趣是求知的向導,是成才的先兆,也是創造性地學好語文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花時間、下功夫、動腦筋,積極地學習,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才能在學習中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因此,誘導未入門者從枯燥乏味達到興趣盎然,必須依靠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教師在教法上經常變化,刻意求新,讓學生時常有一種新鮮感,必定會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課時,設計了一個導入: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一絲風也沒有,忽然從天邊傳來一聲巨響,小朋友,你們聽,這是什么聲音?(錄音:雷聲)你知道天氣將有什么變化?要下雨了,小動物們與往常有什么不同呢?讓我們一起去田野中看看吧!轟隆隆的雷聲把學生帶到了童話故事所描繪的情境中,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激發了興趣。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中心小學 姚彩霞】
〖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憑著個性探新知·學會提問〗
新課標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學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參與,抓住思維的主線,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提問是學生個體獲取知識的心理能動狀態的表現。著名科學家李政道教授曾提出:“對于青小年,最關鍵是從小要有好奇心,遇到問題要追問下去,這種精神比考試得高分更重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能促使學生經常好奇、疑惑的學習品質,以良好的學習心態投入到積極的思維狀態中,并使學生這種探究和發現的底蘊始終保持充盈和豐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