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雜談
〖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學·在“課文”教學中的創新·復述創新〗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讀出獨特感受,才能構建有生命力的教學環境,使每個孩子的個性得以張揚。
在深入讀文的過程中,我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充足的讀書時間,引導學生嘗試多種讀書形式,如:分角色讀、表演讀、配樂讀等,使每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從容的、充分的、創造性的讀書后,再讓學生交流閱讀后的感受,內容則是多方面的。
如:教學《要下雨了》后,有的學生說從課文中知道了小白兔很有禮貌,有的學生說文中小魚是熱心腸,有的學生說知道了下雨前的自然現象,也有的學生說還想知道很多下雨前大自然的現象,將這么多感受融合在一起,課堂顯得那樣豐富多彩。
【云南省昆明市彌勒縣彌陽二小 何 蕓】
〖讀出情趣 讀出活力·讓學生讀出獨特感受〗
低年級學生模仿力強,記憶力好,愛聽童話故事,而教材中就有相當數量的童話、寓言,這樣就可有意地在教學中實行創新嘗試。
教師在上課文時,可把語文課本擺在講桌上,有聲有色地講述課文,讓學生也合上課本認真聽。
如課文《要下雨了》可按小白兔分別詢問其它小動物的順序,借助表情、動作、手勢,生動形象地講述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進行復述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小學生自己創造想象小動物們的動作,還可對課文上的故事進行續編表演,從而達到創新。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后村小學 陳麗茹】
〖激活低年級學生創新思維初探·質疑問題,激活創新勇氣〗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重要的一環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對于學生的提問,教師要鼓勵,要提倡,要引導。一個好的問題,能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在質疑問難、討論爭辯中達到“驀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要使學生敢問、會問。
例如,在學習《要下雨了》一文時,小白兔看見一群螞蟻正在搬東西,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訴了他們,螞蟻說:“是要下雨了。”學到這里,我鼓勵孩子們質疑:“誰能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一定是聰明的學生。”一句話打破了學生們不敢問的心理障礙,同時有激起了他們提問的欲望。其中有個學生問“究竟是誰告訴誰要下雨?”我馬上又把問題拋給了學生討論。有的說:“課文明明寫著是小白兔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訴了螞蟻。”有的說:“可是在小白兔告訴他之前,螞蟻已經開始搬東西了,說明他們知道要下雨了,而且說:‘是要下雨了’,就是肯定小白兔說的對。”最后有同學綜合道:“表面是小白兔告訴螞蟻,實際上是小白兔看見螞蟻搬東西,又聽見螞蟻說‘是要下雨了’,更證明了燕子、小魚說的話是對的,它完全相信了,所以才加快步子往回跑。”這樣,使學生在質疑難解惑中訓練了思辨能力,增強了創新勇氣。
【浙江省慈溪市橋頭鎮三管小學 余娟飛】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話不無道理。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只有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動,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